網誌

什麼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Adult ADHD)?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他的公司已經工作了十五年,一直以來,他都與同事相處融洽,而且工作表現亦不過不失。然而,當他晉升到中層的管理職位後,便遇到不少與組織和管理相關的工作問題。此外,他亦難以完成上司交託給他的任務及管理好下屬。他的上司對他的表現極為不滿意,最近更給予他警告。他因此而承受沉重的壓力,擔心自己如果再找不到提升工作表現的策略,很大機會會失去工作。到底我這位求助人實際上遇到了什麼問題?經過全面的評估後,得出的結論是他患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對於自己有這個問題,他感到十分驚訝,原因是他指出自己在週末的時間都能夠長時間地專注玩電子遊戲。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什麼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

對於那些患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人士而言,他們常常在表現與大腦執行功能相關的技能中遇到困難。大腦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位於前額葉皮層,讓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行計劃和組織資訊等。事實上,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患者的大腦未能產生足夠或有效地運用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對於我們實現目標和獲得獎勵的感覺很重要,而去甲腎上腺素有助我們在處理某些任務時不會被干擾而分心。患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人無法好好運用這些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他們在集中注意力和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產生問題。

其中一個患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特徵是他們無法過濾那些讓自己分心的元素,未能保持專注來完成重要的任務。結果,他們難以專心地完成那些他們認為無聊沒趣的任務,並且很容易迷失於自己的想法和白日夢中。當身處的地方周圍發生一些事情時,他們亦會很容易因此而分心。另一個與執行功能相關的缺陷是這些患者無法組織和計劃,對於著手處理組織的工作和活動感到非常困難。事實上,他們經常忘記與別人約好的會面和工作的期限。由於未能好好計劃和組織,他們很有可能會出現拖延的傾向。

由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障礙,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患者也可能有衝動控制問題。他們往往都會在對話中頻繁地打斷別人的說話,有時間可能會在中途突然切換活動或任務。有鑑於此,他們很大機會在生活中作出衝動的決定或選擇。此外,衝動控制的問題有機會令患者難以調節或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對這些情緒的反應。事實上,他們會比較容易被他人激怒和感到沮喪。同時,他們可能會常常發脾氣,持續地遭受不穩定的情緒所影響。

除此之外,患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人士欠缺認知靈活性,也就是說,他們很難在任何特定的情況下想出不同的方案去解決問題。對他們而言,他們很容易會不斷重複犯下同一個錯誤,因為沒有能力以一個新的方式來解決相同的問題。他們亦難以就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的行為作出反思。事實上,要改變他們的觀點和意見是非常困難,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他們都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和看法。

要留意的是,並非所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患者都具有以上的缺陷或問題。每一名的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問題組合。如果你、你的親人或朋友都有以上提及的問題,建議尋找專業的評估服務。由於人類的大腦都可以根據神經可塑性繼續發展,因此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的患者仍有機會透過心理治療或教練學來改善其執行功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