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靜觀對話中,我們會把內在的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練習靜觀時,我們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或念頭。而當我們把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時,我們會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物理世界和外在環境的其他人。例如,在靜觀對話中,如果是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我們會將靜觀覺察擴展到觀察對方的外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傾聽對方的說話。譬如,當父母與孩子交流時,他或她可以嘗試留意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語氣,以開放的態度傾聽孩子的說話內容。父母需要透過不帶批判和接受的態度去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給予子女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當你問孩子為什麼拒絕上學時,他或她可能會告訴你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是因為老師有一次在課堂上責罵自己。相反,如果家長在對話開始的時候責罵或責怪孩子拒絕上學,他或她很有可能不願意坦誠地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話中都會傾向急於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沒有深入傾聽對方的觀點。我們都會渴望先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沒有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說話和觀察對話的演變。事實上,我們需要相信與對方的對話是會循序漸進地發展,無需急於介入。例如,當我們與潛在的業務合作團隊會面時,如果我們一開始先讓對方表達意見,稍為隱藏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對於洽談合作更為有益。隨著對話的展開,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剛才所說的內容作出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隨著對話自然地發展,雙方便更有機會達成妥協。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同理心深入傾聽對方。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抱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聽取與自己的觀點完全相反或存在矛盾的觀點。而同理心讓我們明白別人的感覺和想法,讓對方明白自己是被理解和感受到有人願意聆聽自己。

在傾聽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對外在環境的靜觀覺察外,我們還可能在過程覺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在傾聽對方的同時管理自己的情緒。例如,當一名治療師聆聽求助人在描述童年時被父母虐待的情況時,他或她除了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深入聆聽外,還可以在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名治療師可能會回想起自己童年時期被虐待的經歷,或會因此而對求助人的父母感到憤怒。透過靜觀對話,他或她會留意到自己的內在體驗,便更有機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避開對對方的說話有先入主主的感覺和過早提出結論。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聲音。

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忽視在與他人對話時保持靜觀覺察的重要性。如果想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在工作或業務成功地發展,在溝通中培養靜觀覺察對我們至為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憂鬱情緒可能與我們一直試圖追求幻想有關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某種成就。例如, 一位學生會渴望自己日後能夠成為醫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夠在三十歲之前結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為億萬富翁等。儘管有些人意識到追求這些事物或許會妨礙他們建構內心的平靜,但是他們仍會選擇極力爭取獲得解脫或啟發。事實上,有時候僅僅追求解脫或覺悟可能會使人沮喪。一個人越是努力去達到這些特殊的狀態,就越難實現相關的目標。

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來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別的的士司機,這位司機之前已經載過我和我的丈夫數次,我們都對他積極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感到驚訝。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事實上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擁有強健的體魄。他所租的那輛的士非常整潔,據他所說,他每天凌晨四時就起床,並在上班前徹底地清洗的士。下午下班後,他每天都會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車時,我都認為有一位具備積極生活態度的天使被派來給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總是能夠消除與他聊天的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員,我會想研究為什麼具有這種氣息和性格的人能夠在一份不起眼的職業中保持如此積極的能量?在另一方面,為什麼有時候我在乘車時能夠感受到某些的士司機的低落情緒和缺乏動力,並散發著消極氣息?

我們對獲得最大控制的強迫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來找我,並告訴我她因為錯過了一個著名會議發表演講的機會而感到極度悲傷。多年以來,她在事業上奮力獲取成就,更特別關注所有國際會議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錯過任何在世界各地舉行的會議,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機會。每當能夠出席國際會議,她都會費盡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撰寫和發布有關的帖文。在數個月前,她在眾多同事當中第一個知道在北歐將會舉辦一場著名的國際會議,於是馬上報名參加並精心為此作好準備。然而,由於一些無法預測的情況。她無法按照計劃參加會議。她因此感到非常沮喪,認為自己輸掉了比賽。當我問她參加了什麼比賽時,她意識到實際上沒有人和她進行競爭。為什麼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如此沉迷於這類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