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電影《靈魂奇遇記》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嗎?

相信不少已經看過《靈魂奇遇記》這齣動畫的人都覺得它十分有啟發性及令人感動。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為爵士樂的表演者,當他在試鏡中被爵士樂傳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選中成為表演樂手後,因過度興奮而意外地掉進馬路的深坑。Joe的靈魂最終出現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裡遇到了22號,22號是一個對地球生活完全沒有渴望和沒有生命火花的靈魂。在22號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尋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與Dorothea Williams一起進行了演奏。可是,他卻發現原來實現了自己的長期願望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相反,22號利用Joe的身體經歷了一趟短暫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間和經歷,激發了他對生活的慾望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在地球上生活,很多人都會渴望過著理想的生活和擁有想實現的抱負或夢想。就好像我在修讀心理學學士學位時,我渴望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每個人都對自己抱有不同的期望,例如有很多年輕的女士希望自己身材變得苗條,這樣她們就覺得自己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渴望變得更聰明、更有吸引力或更富有,有機會引致不同的問題。因為這些願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難以得到滿足及對自我意識感到滿意,就好像我那些求助人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別人聰明、不夠別人富吸引力及不夠富裕等等。

根據腦神經科學,我們的大腦(尤其是左邊)能夠有效地從零碎的資訊查看當中的模式以及進行分類。例如,即使一篇文章有很多英語單詞有拼寫的錯誤,但只要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是正確的,我們也有機會明白箇中意思。事實上,我們是透過自己的想法和大腦分類來建立自我意識。我們可能會以守時、誠實、或是友善等等的詞語來形容自己。有些人會以高等教育程度、中產階層或專業人士來描述自己。我們都會根據自己和別人的思想來嘗試為自己作出定義。無可否認,在很多的情況下,這種大腦功能的確能夠協助我們處理不同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自我是依賴這種左腦的描述來維持自我意識。但是,我們需要想想到底我們在思維中所建立的自我是真正地存在嗎?這是一個與哲學、宗教和心理學有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我們腦海中所創造的自我只是一些想法該怎麼辦?如果沒有具體而穩定的自我又會怎樣?

在電影中,Joe的志願是成為一位爵士樂表演者。但是當他終於實現這個目標時,他的感受並不如他想像那樣。對於成為爵士樂樂手,他所創造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之間存在著差異。佢的發現令我們有所啟發,就是即使我們達到自己的期望,亦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自我。從這個層面上,自我就更似是想像出來的圖像,而非穩定和具體的物體。22號明白到其實對生活的渴望和火花也許是好好享受每分每秒的經歷,所以當他能夠享受在地球當前的經歷,就無需刻意或是明確地找到自己的抱負或崇高的理想。事實上,一個人能夠如此專注地參與當前的體驗時,對於自我的影像可能會變得模糊,自我意識也有可能會減弱。

其實,要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方面的自我並不罕見。例如,在與親人相處時,我們可能是很隨和和溫柔的。但如果面對業務中的競爭對手時,我們可能會變得非常挑剔和苛刻。為了讓生活運作良好,我們需要從把視自己為一個具體的自我和減少自我意識地透過靜觀享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我們可以不過分認真地對待左腦中對自我的想法,也許有機會減少焦慮和抑鬱的可能性,在生活中獲得平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