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鑑於當前的經濟情況,休假(sabbatical)對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來越多企業組織因經濟情況而進行裁員,很多人被強制放無薪假期,甚至面臨被裁員的情況。企業組織留住員工的其中一個可能方式是為員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長的時間暫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無薪的。一般來說,休假的時間長短不一,從一個月至一年不等。有時候,如果一個人被裁員,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看待失業期,如從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長的時間。當然,這嚴格來說並非休假。但是,這個人仍然可以在這段期間進行一些休假人士會做的事情。事實上,這是一個讓人「充電」、反思和轉變的好機會。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於2023年2月刊登的研究,休假人士可能會參加工作假期、開展探索靈魂的冒險或進行放慢腳步的休息和探索。他們可能會與自己建立更完整的關係、對生活獲得新的觀點,以及透過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實現蛻變。對於那些選擇在休假期間參加工作假期的人來說,他或她可能在休息的時間從事一個充滿熱情的計劃。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寫一本小說或創業。對於那些選擇冒險的人,他們可能會到一些計劃已久的特別地方旅遊,這些人也可能是喜歡探索和尋求新體驗的背包客。對於那些放慢生活節奏的人而言,他們首先可能會睡多一點和享受不同的美食。什麼都不做並只作休息有機會讓他們從倦怠中恢復過來。當獲得足夠的休息後,他們可能會選擇參加工作假期或探索靈魂的冒險。

如果你也正在考慮休假,或許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 參與新的項目(一些並非在過往工作中所做的事情)——你可以考慮開設一個Instagram帳戶來展示你的藝術作品並獲得支持者和追蹤者。你亦可以參與新的慈善或創業項目,或是發展一個新的創意事業,如寫書、創作藝術作品、製作電影或享受攝影。
  2. 專注個人發展——你可以深入閱讀那些你感興趣的書籍、透過寫日記和自我反思來反省自己的個人價值觀或生活目標、發展新的嗜好或建立新的習慣,例如是學習樂器或制定運動計劃。
  3. 專注專業發展——你可以參加線上課程、參加不同的工作坊和研討會,甚至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有時候,你亦可以考慮尋求導師指導來促進個人發展,或花時間提升你在專業領域的技能。
  4. 遊覽世界各地或所在的地方——你可以到新的國家探索並了解當地的文化,亦可在所住的地方或市鎮遊歷,享受到郊區行山或參與公路旅行的樂趣。
  5. 轉變成為企業家或參與副業項目——你可以創辦新的企業、探索新的創業想法或啟動一個新的項目,如建立新的YouTube頻道、從事自由工作或開發新產品。
  6. 花更多時間於與家人和朋友相處上——你可以多參與社交聚會或旅行來加深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此外,你亦可以聯繫一些老朋友或結交新朋友,以及支援那些需要幫助的親戚或朋友。

     7.    接受心理輔導或心理分析——你也可以嘗試接受心理輔導來解決一些長期的個人問題,或尋找榮格分析師來進行自我探索和獲得新見解。

     8.    探索新的職業方向——你可以與教練合作,尋找新的職業方向。另外,聯絡其他專業人士也有助了解市場的最新資訊,或是透過實習或參與義工活動來探索新行業。

享受休假並沒有一種最佳或完美的方式,無論你在這段長時間的休息中選擇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保持創意和靈活性。休假是一段讓我們重整自我並進行自我反思的時期,從而對自我增強了解。有時候,透過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發現,蛻變就會發生。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