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被遺棄的恐懼

如果你認識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人,可能會體驗到他們為了避免被重要他人遺棄而作出的發狂行為。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擔心她的男朋友遺棄她,只要對方沒有接她的電話或不回覆她的訊息就會不知所措。由於獨居的關係,以及在下班回家後感到非常空虛,她經常不斷地向男朋友或其他人打電話和傳短訊。有時候,她在白天受到上司嚴厲的批判後承受莫大的壓力,就會感到極度悲傷和孤獨,需要持續與某人通電話或使用社交應用程式向朋友傳訊息來應對。有一天,當她無法透過電話和短訊聯絡到她的男朋友時,感到異常焦慮,並反覆思考他正與另一位女生約會。她給男朋友打了超過二十通電話,無間斷向他發送一個又一個的短訊。由於她的男朋友已經超過一個小時沒有任何的回覆,她沮喪得無法專心做飯。除了呆坐在那裡等待男朋友聯絡她之外,她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在一個多小時後,她的男朋友回電詢問她是否有什麼急事,她卻憤怒地責罵對方為什麼不跟她聯繫,更質問他是否和別人約會。她的男朋友感到很失望,回應說他剛才因為正和他的大老闆開緊急會議,所以沒辦法及時聯繫上她。使他驚訝的是,他們明明已經在一起一年多,為什麼只是一個小時她也無法承載自己的擔憂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而言,在獨處期間調節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並經常依賴重要他人的保證和安慰來調節他們的情緒。他們之所以遇上這種困難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在童年時期缺乏一位照顧者能夠提供情緒支援來協助他們調節情緒,這個人大多是母親或父親。事實上,這些人的父母可能無法調節或管理自己的情緒。結果,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在成年後也未能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由於在情緒調節方面遇上挑戰和困難,他們傾向需要無時無刻獲得重要他人的支持。當他們獨處時,仍然會很努力地與重要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繫。這些人的父母有機會在他們的童年時期缺席,促使他們成年後極度擔心重要他人或許會拋棄他們。在上述的例子中,我的那位求助人在下班後一個小時都無法聯絡男友,就認定對方遺棄她並感到極度焦慮。由於她長期在工作中感到壓力,下班後獨自一人在家亦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情緒低落,因此需要透過不斷打電話和傳訊息來與重要他人來獲得情感上的支援。如果未能與他們保持聯繫,她一個人的時候就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

要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去學習應對獨處時的孤獨感,教導他們如何調節情緒是很重要的。這些情緒調節策略可能包括恆常進行靜觀練習,例如是身體掃描或靜坐冥想練習。在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後,學習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對他們來說是很有用。譬如,如果我的求助人在一小時內未能聯繫她的男朋友時,她可以在獨自在家的時候進行瑜伽練習來調節情緒。這樣,她有機會讓自己冷靜下來,並試圖站在男朋友的角度思考。她可能會想起對方曾告訴她,他最近在工作上正為一個重要的專案忙得不可開交。有了這份覺察,她可能會作出另一個假設,就是男朋友除了有機會和另一位女生約會之外,也有機會因為忙著參與會議而未能及時接聽她的電話或者回覆短訊。當她能夠承載自己的情緒,以及跳出習慣的思考框架時,將更有機會保持冷靜等待男朋友的回覆。

當我們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害怕被遺棄的潛在根本原因加深了解時,或許能夠以更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與此同時,我們在與他們相處的期間也可以培養更多的慈悲和同情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