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某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能傾向避免體驗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痛苦影像、想法、情緒或感覺。他們會有不同類型的逃避行為,例如為了遠離創傷記憶的觸發點而不參與任何社交活動,以及透過濫用藥物或暴飲暴食來逃避痛苦的情緒。有時候,即使身處於安全的環境,曾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有機會選擇孤立自己,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利用這些逃避的應對策略有效地防止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但是,如果這些人無法區分過去的創傷經歷與當下不具威脅性的情況,他們也許會錯失了很多正面與朋友及摯親相處的經驗。

對於有這種逃避傾向的人,他們可以先嘗試探索自己的歷史,看看是否經歷過童年創傷。他們有機會發現在童年時期父母虐待的行為,讓他們認為留在家裡並不安全。所以,對於那個時候的自己,逃離困境或是自我保護是最佳的選擇。透過這種覺察力,他們可以對自己目前的行為更富有同情心。經過這種探索,他們或許意識到自己不再被困在童年的不安全環境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們便可以學習不同的策略來承認自己現在處於當下的安全狀態。

靜觀練習有助人專注於當下,留意此時此刻是一種安全和積極的體驗。譬如,如果我的那位求助人嘗試在參加一些社交場合留意其他同事的面部表情。這樣,他可能會注意到某些視覺上的提示,發現其他同事實際上是歡迎他參與聚會的。另外,他還可以在社交場合中觀察自己的呼吸,嘗試專注於對話當中,環顧四周來透過注意環境中的細節來紮根。當人一步一步暴露自己於社交場合中,便能夠覺察在正常社交場合中,某些情緒反應有機會是由過往的創傷記憶而引起的,而當下的情況事實上是安全的。

童年創傷有機會為人帶來長期性的影響,不少行為上的問題(例如社交退縮或成癮問題)很有可能與童年創傷遺留下來的潛在因素有關。透過探索和更深入的了解,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以對自己更富有同理心。事實上,通過不同的練習,他們能夠學習實際的策略逐漸減少那些有問題的逃避行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