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童年被忽視的成年人 —— 看不見的創傷

在日常生活或我的心理治療工作中,要識別那些曾在童年被忽視的成年人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在他們當中很多人可能表面上過著正常的生活,從事賺取豐厚薪金的職業、擁有穩定社交關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實上,他們可能給人一種能夠自給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感覺。有時候,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會不知不覺間掩蓋了內心的不安全感、自我懷疑和羞恥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每次會面時總是以完美的裝扮來展現自己,她在職業生涯中非常成功,在個人生活中也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女性。從表面來看,她似乎沒有任何心理問題或困擾。然而,她告訴我她總是缺乏安全感,常常質疑自己的能力。當她的同事向她提出質疑時,她的內心都會感到很焦慮,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無能。由於她對自我價值缺乏安全感,因此她對生活各個方面都抱著很高的期望。在治療的過程中,她告訴我她想在性格上提升自己,不想對人過度苛刻或常常批評別人。除此之外,由於她的不安全感,她認為自己不值得尋求心理治療。當我和她探討她的童年經歷時,她一直指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為父母和她同住,並為她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學習機會。我的這位求助人在童年時期缺失了什麼?

我這位求助人在典型的家庭中長大,父親是家庭經濟之柱,每天忙著賺錢養家,而母親則長時間待在家中看電視。她的母親每天都辛勤地做家務和為一家人做飯。然而,在一家人吃飯的時候,父母雙方都沒有說話,總是一聲不吭。我的這位求助人已經習慣了沉默,並把一切收藏在自己的心裡。結果,她從未與父母談論過她的校園生活。在她七歲的時候,她記得有一天和母親一起到百貨公司購物,但是母親卻在逛街的時候把她弄丟了。她一直在店裡徘徊,瘋狂地尋找母親的蹤影。最後,她的母親花了一個小時才找回她。

與這位求助人進行深入的探索後,我和她討論到她在童年時期可能遭受的童年忽視。她傾向把目光從我的身上移開,並不知道自己在童年時期被忽視,因為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小時候有情感需求。那些在童年時期被父母忽視的人往往都表現得非常獨立和自給自足,這是很常見的。他們相信向他人尋求幫助是不安全的。事實上,如果我們在作為朋友或治療師的時候忽視他們的這種信念,並試圖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幫助,或有機會導致他們更加封閉。

通常,在童年時期被忽視的求助人都有一些親密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尋求他人幫助時,他們的這些好友都能夠為他們提供支援和幫忙。但是,我們是否需要幫助他們走出「自己一個人的世界」實際上沒有明確的答案。有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足夠的個人空間和獨處的時間。當然,如果他們向我們尋求幫助,我們就應該以同理心和足夠的理解提供協助。如果不嘗試去徹底了解他們的需求,我們就有機會變得苛刻和未能做到創傷知情,只顧強迫他們接受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奧運會提醒我們與世上眾生的連繫

相信不少人近日都十分享受觀看奧運會各項的比賽項目,而東京奧運會亦在8月8 日順利閉幕。在閉幕禮上,各國的選手都在台上一起慶祝,提醒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相互依存的個體。在奧運會的十六天裡,我們都樂於支持代表自己國家或地區的選手。當我們觀看比賽和閱讀比賽舞台背後的感人故事時,透過欣賞人性、愛和希望,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彼此之間增強了連繫。除了慶祝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獎牌得主獲得成功外,我們也對那些沒有在賽事中取得勝利的參加者表示同情和支持。這些選手即使沒有贏取比賽,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來參加今次的奧運會。我們如何能夠繼續培養這種與世界上眾生和現實之間的聯繫?

你在獨處的時刻感到自在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於摯友突然離世而感到相當悲痛,正在經歷哀悼的過程。由於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伙伴,她與這位密友的親戚或朋友沒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她只是從其他的生意伙伴的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更無法參與這位好友的葬禮來與對方道別。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認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她對這位摯友突然離世的感受。由於普遍的價值觀都認為人不應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緒起伏,甚至需要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樣準時上班,表現得沒有因這件事情而經歷任何負面情緒。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會和活動。她認為這種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讓自己渡過悲傷時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過世的兩年後,她前來進行心理治療。當談到這一位好友時,她仍然無法阻止眼淚不停流下來,在會面的期間放聲痛哭。事實上,這位求助人的防禦策略實際上阻止了自己經歷哀傷的過程,並有機會因此延長了自己的喪親之痛。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管理自己職場上的精神健康?

面對第五波疫情的種種不確定性和無法預計的安排,要在工作中調節並不容易。很多我的求助人都面對不同種類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抑鬱,這與他們難以適應疫情的急速轉變和所帶來的挑戰有關。對於一些曾經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求助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疫情而導致症狀惡化。由於在這段期間面臨工作壓力的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面臨精神狀態轉差的危機並不罕見。我們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