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作為人類,我們都渴望快樂、健康和滿足,這是很自然的。根據因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們每個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認可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對於我們的幸福感、滿意度和生存都攸關重要。從佛語來說,痛苦不是由我們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追求慾望後不願意接受當中的無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選擇不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因為他擔心關係可能會結束,並使他受到傷害。他認為自己對擁有親密關係產生慾望而造成痛苦,於是選擇壓抑它。假如他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或許會為他帶來既幸福又有意義的生活。事實上,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際關係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對無常的執著和不接受。我們害怕失去,因為我們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能夠永久擁有任何東西。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慾望時,如何能夠保持平靜?對我們來說,學習接受一個事實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慾望,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試圖抑壓自己的慾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學習觀察它,而非讓它控制我們。譬如,當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購買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她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搜尋合適的產品時的衝動和不安感。這樣,她或許意識到自己整天都想著購物的事情,出現來來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觀察自己的衝動,並帶著它如滑浪一樣隨它高低起伏。她也許能夠對自己的慾望產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後更深層的需求。仔細想想,她可能發現自己之所以出現這些慾望,也許與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關。就到這裡,重要的不是她最後決定買還是不買那個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為人是有慾望,並且有能力觀察內在的自我。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擁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有了這種理解,我們也許能夠培養更強的自我覺察並更加靈活地採取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我們被困在現時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會上,經常都會聽到自己的朋友訴說工作十分無聊,但卻不願意承受辭職帶來的風險。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增加了人們擔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結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現時的日常工作,仍然會寧願繼續留在現時的崗位,避免作出轉變。任職超級市場的收銀員或是客戶服務中心的接線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們有機會好好享受工作嗎?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複地執行相近的任務時(例如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做手術或是音樂家在常規表演中演奏樂器),如何能夠避免工作倦怠?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