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沒有時間進行靜觀練習?把非正式的靜觀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現今,很多人都了解恆常進行靜觀練習的好處,如增強集中力及注意力、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訴我,他們總是因為忙碌的日程而很難進行恆常靜觀練習。有時候,即使在假期期間,人們都不太願意花時間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和靜觀運動等。他們可能對靜觀練習不太感興趣,反而選擇去看一齣電影或是到訪最喜歡的餐廳。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練習靜觀來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減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但是,她還是無法承諾每天都進行簡短的靜觀練習,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這些簡短的練習後不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效果。如果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靜觀練習太過繁重,我們可以如何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我與上述那位求助人的討論中,她指出自己經常因工作承受巨大壓力,晚上回家後總會感到非常疲倦。因此,她缺乏動力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在每晚睡覺前,她都會吃一些零食來減壓。她承認這可能不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並覺察到自己往往只會想吃更多的零食,而且她無法阻止自己的這個習慣。從我們的討論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把靜觀融入於睡前吃零食的習慣中。這種非正式的靜觀進食練習是其中一個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方法。在進食的時候,她可以盡量避免受到干擾,並通過所有感官來專注當下的體驗,包括味道、氣味、顏色、質感和聲音。她可以嘗試每口都只吃食物的一小部分,並放慢整個進食過程。這種做法有助她專注於進食的體驗中,同時又能避免吃過量的零食。

在進行靜觀進食練習的期間,如果出現任何想法、情緒或身體感覺,我的求助人可以注意它們,並緩緩地把意識帶回靜觀進食的經歷上。譬如,如果她留意到自己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會議感到擔憂,她可以注意到憂慮的想法並將注意力帶回進食上。有時候,覺察那些出現的想法、情緒或身體感覺也很有用。例如,如果我的求助人在進行靜觀進食的期間感到肩膀出現疼痛的感覺,可以將意識帶入她的感覺,不論感覺是愉悅、不適或是中性的。當疼痛的感覺出現時,她可能會注意到不適的感覺,她只需要注意到她的不適就足夠,然後可以繼續進行靜觀進食練習。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進行非正式靜觀練習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做家務的時候進行靜觀練習,如洗碗、吸塵或給植物澆水時。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在一些日常活動中培養靜觀,如刷牙、洗澡或遛狗等。有時候,當我們進行健身時,也可以加以留意自己舉重或跑步的動作。

好消息的是,即使我們每天花十分鐘來進行非正式的靜觀練習,亦能夠獲得進行正式靜觀練習的一些益處。就讓我們在復活節假期期間參與的休閒活動開始這種日常非正式的靜觀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