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擁抱尋找生活的意義和追求真實性的陰暗面

我的其中一名求助人任職於一間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收入不俗而且擁有很高社會地位,但是他卻因認為自己被當前的工作困住了而感到沮喪和焦慮。除此之外,他還發現自己在升職的這一年後對工作完全提不起勁。由於現時任職更高的職位,便需要面對愈來愈多的辦公室政治。他亦需要帶領團隊負責一些他不感興趣的重要項目,令他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他認為自己被困住了的原因是他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家人都是依靠他的收入來生活,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留下來。事實上,當他面對這個情況的時候,他不停地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生活中的意義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例如包括我們如何感知存在的秩序和連貫性、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識別什麼事物是對我們十分重要,以及以自己能否達成與自我價值觀相關的目標上。在上述的例子中,那位求助人的工作並未能令他覺得生活有連貫的感覺,就好像是他並不喜歡牽涉辦公室政治和管理那些他不感興趣的項目,令他覺得自己的所為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透過心理輔導,他更容易覺察和理解自己的動機、慾望和價值觀。在提升了自我覺察力後,他發現自己現時的工作與真實的自我有所衝突。結果,他為需要繼續從事這份工作而感到沮喪和焦慮。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情,但是發現當前正在參與的事務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相符時,便會經歷痛苦和挑戰,這就是尋找生活的意義和追求真實性的陰暗面。事實上,要放棄與自身價值觀無關的生活方式或工作並不容易。在行為方面,一個人可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重大的改變,才能對於實現自己的價值觀產生真實感。例如,當我們在個人成長中轉變為新版本的「自我」時,有機會發現自己對所屬的社會群體感到不滿意,可能開始認為這些群體的集體價值觀與自己新進化的個人價值觀有異。但是,離開這些社會群體需要勇氣和擁有處理人際關係的靈活性。我們並不能突然和這些群體完全斷絕聯繫。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在與這些群體保持聯繫和發展自己的獨特性之間取得平衡。有時候,如果我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與群體的集體價值觀有所不同時,很有可能會受到別人的批評。當我們逐步意識到生活中的意義時,更加需要擁抱當中的陰暗面。

對於我那位求助人所面對的情況,沒有什麼「正確」的解決方法,不論是辭掉他目前的工作或繼續留下來都可能是應對的策略。無疑,他在意識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後產生了負面情緒,更需要擁抱自己所意識到的陰暗面和與此相關的負面情緒。倘若他能夠擁抱當中的陰暗面和不去逃避面對那些負面情緒,或許能夠找到一種適應性的方法來應對自己身處的矛盾處境。離開舒適圈可能會導致焦慮和不確定性,不過憑著堅持和恆毅力,他可能會有一些個人轉變,以及能夠過著富有真實性的生活。而如果他選擇留在他目前的工作,並嘗試在其他方面尋找與他的價值觀和意義相關的東西,例如人際關係、自我超越、其他方面的成就或是靈性,亦有機會尋找到其他的生活意義。與此同時,他還可以增強自己在應對辦公室政治的能力,以及盡力管理那些他不感興趣的重要項目。

我們的身份認同和生活中的意義可能會在一生中不斷變化和發展,對於這種變化的陰暗面就是在面對進化了的價值與目前生活不相符的時候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透過擁抱這些的陰暗面和要求改變的渴望,我們也許能夠有正面的個人成長和正面的轉變。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