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能否真正知道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嗎?

小時候,我們通常從父母的教育中得知電影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譬如,我們會視電影中的兇手是壞人,或是捉拿罪犯的警察是好人。可是,隨著我們逐漸成長,有機會意識到在一些複雜的情況下難以黑白分明地把一個人區分成好或壞。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困惑,因為再也無法利用二分法的思維來將人們分類。這樣,我們會失去控制感並感到焦慮。

試想像一下,如果購物中心、餐廳和辦公室都裝上了閉路電視,甚至連家中每一個角落也有攝像機,記錄我們在不同地方和不同角度的一舉一動,將會令我們感到異常擔憂。因為我們會害怕其他人看到一些我們不想讓他們知道的行為。假如我們希望在同事面前擔當善良和「好」的角色,便會擔心他們看到自己在家中責罵孩子的模樣。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身邊的朋友的這些影像,還能夠歸類他們為「好」或「壞」嗎?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歷?當你打算購買特定型號的汽車時,可能會突然發現馬路上很多人都駕駛著同樣型號的車。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正在打算購買的型號非常受歡迎,但是為什麼自己在計劃購買之前從來沒有留意到它的受歡迎程度?對於這種現象的其中一種解釋就是,我們傾向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譬如,如果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某位朋友經常發怖自己到裝潢和氣氛很棒的餐廳用餐,往往會認為對方在工作上不太忙碌或工作壓力較少,甚至誤解他的生活完全沒有壓力。

當然,運用二分法將事物分類對我們是有益的。例如,對於那些向精神科醫生尋求幫助的人,精神科醫生就他們的情況必須作出診斷,以便開出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二分法來了解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有用的。然而,在不同精神疾病的類別之間的界線實際上是在類別之聯繫,這種分類區分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和沒有患上精神疾病的人,但同時又將這兩個類別聯繫起來。

例如,一個人向精神科醫生諮詢他是否患有思覺失調。他一直不停地問著相同的問題,因為他一直懷疑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然而,精神科醫生說他沒有患上思覺失調,因為他沒有出現幻覺或妄想。一方面,他沒有出現思覺失調的症狀。但另一方面,他對自己患上思覺失調的想法是一種心理問題。因此,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況都會出現灰色地帶。

當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比兩個類別或更多類別複雜得多時,便需要學會從更多的角色來感知一個情況或現象。事實上,我們無法感知所有的角度。至少,我們能夠覺察自己對某些角度一無所知。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開放地接受那些與家人或朋友相關不可接受的事情。當我們能夠採取更多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並意識到人類的複雜性時,便能更加放鬆。這樣,我們就不會輕易地把人們歸類為「好」或「壞」。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