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避免在與不成熟父母相處時作出過度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經對我說: 「我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有所懷疑,真的所有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並在情感上提供足夠的支援嗎?」這位求助人的母親具備不少自戀型人格特質,而父親則擁有邊緣型人格的傾向。在她整個童年成長階段,她都未曾獲得父母足夠的身心照顧。事實上,她從小是由祖父母照顧,大部分的時間父母都不在她的身旁,甚少受到他們的愛和關懷。對她來說,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二人未能滿足她對情感上和渴望被愛的需求。結果,她對他們感到非常不滿,在成年後難以好好地與他們相處。然而,當看著父母日漸變老,她又會因為自己無法與他們好好地相處而感到內疚。這種矛盾的心理讓她經歷不少的痛苦和折磨,並令她不斷地作出自我批評,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兒。面對不成熟父母的局限性,這位求助人如何能夠避免在受到挑釁或刺激下作出過度的反應?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認為所有父母會愛護他們的孩子,並且無論如何也會提供情感上的支援。有見及此,我的求助人在成年後仍然對父母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每當和他們一起吃飯時,她總會因為他們未能換位思考和理解她在生活中的艱辛和困難而感到非常憤怒。另外,她有時甚至會因為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主導對話的傾向感到極為不安。實際上,她大部分時間都覺得自己被他們利用,從沒有覺得被愛。她說:「對我來說,每次與他們共進晚餐都是一種折磨。」

我這位求助人在與父母共進晚餐時感到非常痛苦的根本原因是,她仍然幻想父母終有一天會改變,並可以給予她所需要的愛和情感上的支持。事實上,他們一家人每次的相聚只是為她帶來失望。為了與不成熟父母相處,她首先需要放下自己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透過放棄對獲得父母的愛和情感支持的任何期望,我的求助人可能更有機會在聚會中透過抽離和採取旁觀者的立場來展開一種新的方式來和父母相處。

對我這位求助人來說,每當與父母碰面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以靜觀安定心神來進行觀察。她需要觀察他們的行為和反應,而不是被他們控制著自己的情緒。這樣,當他們說了一些令人憤怒或受傷的話時,她或許更能避免對他們作出更激烈的反應。例如,在晚飯時,她可以嘗試留意父母的面部表情、交流時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背後的訊息。有了這個觀察平台,她便能夠更加抽離並減少因父母作出傷害性的評論或操控性的表達而作出過度的反應。透過這種方式,我的求助人亦可以評估父母的成熟程度,並了解他們可能無法提供她在現實中需要的東西。

不成熟的父母惹怒和傷害他們的孩子是很常見的。因此,我的求助人在面對被父母激怒或傷害的情況下,需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和穩定自己。在與父母相處時,她可以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內在反應,例如是身體感覺或情緒感覺。每當感受到自己被惹怒或傷害,她能夠透過擁抱這些內部反應來讓自己逐步冷靜下來,並停止對父母作出任何過度反應。

對於那些渴望與不成熟父母保持中立關係的而言,保持抽離和觀察力是非常重要。如果不執著於希望獲得父母的愛和情感支持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個人就將更有機會擺脫成為無助的孩子,不再不停地感到憤怒和受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