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相反,如果一位母親未能持續地對於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回應,便有機會發展成依附問題。例如,如果母親只是偶爾透過愛心和照顧來回應嬰兒的需求,甚至有時表現出對嬰兒的敵意或傷害,便有可能發展成混亂型依附。嬰兒可能會感到很矛盾,他一方面可能想透過母親的擁抱得到愛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會對母親的拒絕或敵對的情緒感到恐懼而想避開她。嬰兒這種避免衝突的方式有機會導致成年後發生各種類型的精神疾患,包括邊緣性人格障礙、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對於那些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自我形象低落和對自我有負面的評價是很常見的。母親經常性的批評和拒絕可能會破壞孩子發展核心自尊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在母親照顧和識別需求方面反應不一致下成長的小孩,會較容易發展成核心羞恥。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會傾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毫無價值和覺得自己有缺陷。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那些具有核心羞恥感的人可能會持續擔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遺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經常反覆地思考她的同事在工作上對她的評價,即使一些中性的意見,也會覺得同事可能不喜歡她。她會一直追溯和同事之間的對話,不斷地作出評估,因為她很擔心自己的言語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除此之外,她亦時常保持警惕,注視別人的面部表情,留意他人是否正在對她冷嘲熱諷。但事實上,她後來發現在很多場合對方都沒有諷刺她的意思。

對於那些在兒時遭受人際創傷的人來說,透過尋求心理治療處理依附問題和核心羞恥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和求助者都必須建立安全的聯繫,使求助者親身體驗一段以安全為基礎的關係。從長遠來看,這種安全的治療關係有助調節原始創傷關係帶來的影響。慢慢地,求助者可能會克服自身的依附問題,並開始在治療環境以外建立更健康的關係。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而且又費時,但對於具有依附問題和核心羞恥的人來說,透過這種以安全為基礎的治療關係,他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和發展較健康的依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