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一個高敏感的人嗎? 從研究實證來看,我們需要避免病理化那些於感官刺激上較為敏感的人

你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淹沒嗎?你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同理心嗎?你是否很容易經歷高水平的情緒反應?假如你對以上的問題的回答是「是」的話,你可能具有一種與基因相關的氣質特徵,就是感官處理靈敏度(Sensory Process Sensitivity, SPS)。一般來說,具備這種特徵的人被稱為高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然而,這些人的性格特質可能容易被人誤解,例如他們有機會在五大因素模型問卷(NEO-PI-3)中於神經質得分較高和外向性得分較低而被認為患有某種精神障礙。除此之外,他們的感官處理靈敏度亦有機會令他們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抑鬱。事實上,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某程度上可能與別人對他們所產生的誤解,以及所經歷的刺激和被歧視相關。最新針對高敏感人士的研究結果有些什麼呢?

在2021年,比利時的一群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高敏感人士具備獨有的性格特質。他們在NEO-PI-3的問卷中於體驗開放性和神經質方面得分較高。他們擁有鮮明的想像力,並對生活充滿生動的幻想抱持開放的態度。在獨處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創造一個有趣的內心世界。除此之外,他們亦懂得欣賞藝術和美感。在情感方面,這些人對於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情緒的接受程度更高。由於內在的豐富性,高敏感人士可能傾向杞人憂天,更容易感到恐懼和焦慮。另外,他們很容易感到內疚、悲傷、絕望和孤獨。另一方面,高敏感人士於外向性方面低於非高敏感人士。特別的是,他們對於需要他人陪伴的偏好較低,傾向主動迴避社交活動帶來的刺激。鑑於這種性格特質,高敏感人士無可避免地被他人誤會,畢竟大部分人都重視外向性和社交人脈網絡。事實上,這些人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所淹沒,並傾向專注於內心的幻想、想像和情感有著更深度的處理。

在另一項研究中,英國坎特伯雷的一位心理學家對高敏感人士的獨特體驗進行調查。該項研究發現這類人一生都在很努力處理他們強烈的情緒,甚至認為自己是個有問題的。有時候,他們可能被錯誤地診斷為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直至開始接觸有關高敏感人士的文獻和研究時,他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強烈的情緒體驗並不是病態。研究亦發現所有高敏感人士都比非高敏人士具有更多的同理心。他們理解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祝福,同時也可能是一種詛咒。一方面,他們能夠有效地為有情感需求的人提供產生共鳴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他們很容易被別人的痛苦所影響。正因為擁有這些特殊的特質,高敏感人士需要學習如何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管理個人體驗。他們在研究亦提到他們需要為管理體驗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們分享說,自己能夠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繫及擁有豐富而深厚的內心世界,實際上是一種幸福。然而,他們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流和接觸外部世界時很容易被淹沒,這也是一種詛咒。

最近的研究有助我們對高敏感人士有更多的了解,並且對我們消除具有感官處理靈敏度特質的人的污名化尤其重要。對於高敏感人士來說,擁有這些獨特的特質不是令人可恥的事,而且實際上潛藏了不少天賦。鑑於社會對社交互動的需求,高敏感人士需要學會應對不同的經歷。對他們而言,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並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也很重要。

Reference:

Bröhl A. S., Leeuwen, K.V., Plues, M., et al. (2021). Personality profile of the self-identified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a lay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2), 95-104.

Roxburgh, E. C. (2022, August 18). “It’s Like Feeling and Experiencing Everything in HD”: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