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一個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嗎?如何能夠設定適當的人際界限並使雙方聯繫更為真實?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與她具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父親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她自小需要長期取悅父親和滿足他那些不切實際的標準。在童年時期,她討好父親的傾向與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關,亦是一種尋求得到父親認可和愛護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實際上從未獲得父親無條件的愛,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她自戀的父親與她建立淺薄的情感關係,並塑造了一個需要通過獲得成就來尋求外部認可的行為模式。結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親這種尋求認可的模式,極力爭取在事業上獲取成功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此外,她亦傾向建立很多膚淺的關係,目的只是為了擴闊自己的人脈網絡。事實上,她承認自己經常感到非常空虛,沒有一段真正的友誼能夠讓她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於她需要透過龐大的人際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會表現得非常討人喜歡,並且在與他人聯繫時沒有設定任何界限。實際上,她一直以來因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說「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對所有的合作邀請和請求幫助都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你會像我這位求助人一樣喜歡取悅他人嗎?我們如何能夠打破因過度取悅他人而無所適從的僵局?

首先,在與人交往時,我們需要識別自己是否擁有討好別人的傾向。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如朋友圈子、工作網絡或家庭關係),你需要觀察自己是否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以及習慣犧牲自己的需要來滿足他人。譬如,如果你的其中一位朋友在社交聚會中一直追問有關你私人生活的事情並沒有尊重 你的界限,你可以多加留意自己的回應方式。也就是說,你需要考慮自己是否壓抑了自己需要設立界限來保護私隱的需求,抑或過於順從地回應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你還可以在作出回應後留意自己的情緒,例如告訴朋友自己因為不想讓對方自己的私事時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當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時,可能會開始尋求與他人建立明確和健康的界限。當然,你需要在訂立界線和滿足他人需求之間尋求平衡,因為與他人斷絕連繫或設立過於嚴格的界限也是不健康的。只有在認清自己的需要和意願,你才更有機會在情況允許下更真實地與他人交往。有時候,學會說「不」對於和他人建立界限尤其重要。當你對別人說「不」或拒絕他人的要求時,亦需要保持冷靜和尊重對方。例如,在社交場合上你可以拒絕回應朋友詢問有關你私生活的問題,平靜地回應:「我不想談這些,我們可以換個話題嗎?」

假如你是一個傾向長期討人喜歡的人,在你嘗試開始與他人設定界線時,你的朋友或家人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會就你突然的轉變和斷然拒絕而遷怒於你。無可避免的是,部分人可能會因為再也無法從你那裡得到期望的東西而疏遠你。有時候,為了與這些人重新建立「聯繫」,我們可能會選擇輕易地放鬆自己的界限。但是,當你了解到這些關係不是建基於相互關係時,便需要在設立適當的人際邊界時保持堅定。你或可以透過結識更多新的朋友並在建立關係的初期時學習如何訂立健康的界限,這也能夠帶來一定的幫助和益處。

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永遠不會太晚。只有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我們才能夠建立更有意義和富有成果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