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靜觀對話中,我們會把內在的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練習靜觀時,我們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或念頭。而當我們把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時,我們會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物理世界和外在環境的其他人。例如,在靜觀對話中,如果是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我們會將靜觀覺察擴展到觀察對方的外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傾聽對方的說話。譬如,當父母與孩子交流時,他或她可以嘗試留意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語氣,以開放的態度傾聽孩子的說話內容。父母需要透過不帶批判和接受的態度去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給予子女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當你問孩子為什麼拒絕上學時,他或她可能會告訴你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是因為老師有一次在課堂上責罵自己。相反,如果家長在對話開始的時候責罵或責怪孩子拒絕上學,他或她很有可能不願意坦誠地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話中都會傾向急於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沒有深入傾聽對方的觀點。我們都會渴望先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沒有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說話和觀察對話的演變。事實上,我們需要相信與對方的對話是會循序漸進地發展,無需急於介入。例如,當我們與潛在的業務合作團隊會面時,如果我們一開始先讓對方表達意見,稍為隱藏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對於洽談合作更為有益。隨著對話的展開,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剛才所說的內容作出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隨著對話自然地發展,雙方便更有機會達成妥協。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同理心深入傾聽對方。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抱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聽取與自己的觀點完全相反或存在矛盾的觀點。而同理心讓我們明白別人的感覺和想法,讓對方明白自己是被理解和感受到有人願意聆聽自己。

在傾聽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對外在環境的靜觀覺察外,我們還可能在過程覺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在傾聽對方的同時管理自己的情緒。例如,當一名治療師聆聽求助人在描述童年時被父母虐待的情況時,他或她除了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深入聆聽外,還可以在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名治療師可能會回想起自己童年時期被虐待的經歷,或會因此而對求助人的父母感到憤怒。透過靜觀對話,他或她會留意到自己的內在體驗,便更有機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避開對對方的說話有先入主主的感覺和過早提出結論。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聲音。

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忽視在與他人對話時保持靜觀覺察的重要性。如果想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在工作或業務成功地發展,在溝通中培養靜觀覺察對我們至為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