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鑑於當前的經濟情況,休假(sabbatical)對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來越多企業組織因經濟情況而進行裁員,很多人被強制放無薪假期,甚至面臨被裁員的情況。企業組織留住員工的其中一個可能方式是為員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長的時間暫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無薪的。一般來說,休假的時間長短不一,從一個月至一年不等。有時候,如果一個人被裁員,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看待失業期,如從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長的時間。當然,這嚴格來說並非休假。但是,這個人仍然可以在這段期間進行一些休假人士會做的事情。事實上,這是一個讓人「充電」、反思和轉變的好機會。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於2023年2月刊登的研究,休假人士可能會參加工作假期、開展探索靈魂的冒險或進行放慢腳步的休息和探索。他們可能會與自己建立更完整的關係、對生活獲得新的觀點,以及透過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實現蛻變。對於那些選擇在休假期間參加工作假期的人來說,他或她可能在休息的時間從事一個充滿熱情的計劃。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寫一本小說或創業。對於那些選擇冒險的人,他們可能會到一些計劃已久的特別地方旅遊,這些人也可能是喜歡探索和尋求新體驗的背包客。對於那些放慢生活節奏的人而言,他們首先可能會睡多一點和享受不同的美食。什麼都不做並只作休息有機會讓他們從倦怠中恢復過來。當獲得足夠的休息後,他們可能會選擇參加工作假期或探索靈魂的冒險。

如果你也正在考慮休假,或許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 參與新的項目(一些並非在過往工作中所做的事情)——你可以考慮開設一個Instagram帳戶來展示你的藝術作品並獲得支持者和追蹤者。你亦可以參與新的慈善或創業項目,或是發展一個新的創意事業,如寫書、創作藝術作品、製作電影或享受攝影。
  2. 專注個人發展——你可以深入閱讀那些你感興趣的書籍、透過寫日記和自我反思來反省自己的個人價值觀或生活目標、發展新的嗜好或建立新的習慣,例如是學習樂器或制定運動計劃。
  3. 專注專業發展——你可以參加線上課程、參加不同的工作坊和研討會,甚至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有時候,你亦可以考慮尋求導師指導來促進個人發展,或花時間提升你在專業領域的技能。
  4. 遊覽世界各地或所在的地方——你可以到新的國家探索並了解當地的文化,亦可在所住的地方或市鎮遊歷,享受到郊區行山或參與公路旅行的樂趣。
  5. 轉變成為企業家或參與副業項目——你可以創辦新的企業、探索新的創業想法或啟動一個新的項目,如建立新的YouTube頻道、從事自由工作或開發新產品。
  6. 花更多時間於與家人和朋友相處上——你可以多參與社交聚會或旅行來加深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此外,你亦可以聯繫一些老朋友或結交新朋友,以及支援那些需要幫助的親戚或朋友。

     7.    接受心理輔導或心理分析——你也可以嘗試接受心理輔導來解決一些長期的個人問題,或尋找榮格分析師來進行自我探索和獲得新見解。

     8.    探索新的職業方向——你可以與教練合作,尋找新的職業方向。另外,聯絡其他專業人士也有助了解市場的最新資訊,或是透過實習或參與義工活動來探索新行業。

享受休假並沒有一種最佳或完美的方式,無論你在這段長時間的休息中選擇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保持創意和靈活性。休假是一段讓我們重整自我並進行自我反思的時期,從而對自我增強了解。有時候,透過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發現,蛻變就會發生。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