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被遺棄的恐懼

如果你認識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人,可能會體驗到他們為了避免被重要他人遺棄而作出的發狂行為。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擔心她的男朋友遺棄她,只要對方沒有接她的電話或不回覆她的訊息就會不知所措。由於獨居的關係,以及在下班回家後感到非常空虛,她經常不斷地向男朋友或其他人打電話和傳短訊。有時候,她在白天受到上司嚴厲的批判後承受莫大的壓力,就會感到極度悲傷和孤獨,需要持續與某人通電話或使用社交應用程式向朋友傳訊息來應對。有一天,當她無法透過電話和短訊聯絡到她的男朋友時,感到異常焦慮,並反覆思考他正與另一位女生約會。她給男朋友打了超過二十通電話,無間斷向他發送一個又一個的短訊。由於她的男朋友已經超過一個小時沒有任何的回覆,她沮喪得無法專心做飯。除了呆坐在那裡等待男朋友聯絡她之外,她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在一個多小時後,她的男朋友回電詢問她是否有什麼急事,她卻憤怒地責罵對方為什麼不跟她聯繫,更質問他是否和別人約會。她的男朋友感到很失望,回應說他剛才因為正和他的大老闆開緊急會議,所以沒辦法及時聯繫上她。使他驚訝的是,他們明明已經在一起一年多,為什麼只是一個小時她也無法承載自己的擔憂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而言,在獨處期間調節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並經常依賴重要他人的保證和安慰來調節他們的情緒。他們之所以遇上這種困難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在童年時期缺乏一位照顧者能夠提供情緒支援來協助他們調節情緒,這個人大多是母親或父親。事實上,這些人的父母可能無法調節或管理自己的情緒。結果,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在成年後也未能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由於在情緒調節方面遇上挑戰和困難,他們傾向需要無時無刻獲得重要他人的支持。當他們獨處時,仍然會很努力地與重要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繫。這些人的父母有機會在他們的童年時期缺席,促使他們成年後極度擔心重要他人或許會拋棄他們。在上述的例子中,我的那位求助人在下班後一個小時都無法聯絡男友,就認定對方遺棄她並感到極度焦慮。由於她長期在工作中感到壓力,下班後獨自一人在家亦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情緒低落,因此需要透過不斷打電話和傳訊息來與重要他人來獲得情感上的支援。如果未能與他們保持聯繫,她一個人的時候就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

要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去學習應對獨處時的孤獨感,教導他們如何調節情緒是很重要的。這些情緒調節策略可能包括恆常進行靜觀練習,例如是身體掃描或靜坐冥想練習。在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後,學習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對他們來說是很有用。譬如,如果我的求助人在一小時內未能聯繫她的男朋友時,她可以在獨自在家的時候進行瑜伽練習來調節情緒。這樣,她有機會讓自己冷靜下來,並試圖站在男朋友的角度思考。她可能會想起對方曾告訴她,他最近在工作上正為一個重要的專案忙得不可開交。有了這份覺察,她可能會作出另一個假設,就是男朋友除了有機會和另一位女生約會之外,也有機會因為忙著參與會議而未能及時接聽她的電話或者回覆短訊。當她能夠承載自己的情緒,以及跳出習慣的思考框架時,將更有機會保持冷靜等待男朋友的回覆。

當我們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害怕被遺棄的潛在根本原因加深了解時,或許能夠以更有效的方式幫助他們。與此同時,我們在與他們相處的期間也可以培養更多的慈悲和同情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