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運用靜觀來管理情緒的矛盾之處

在我的臨床治療中,我不時會揉合靜觀的元素來幫助面對各式各樣問題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經常會說:「我已經嘗試練習過數次你所教我的靜觀練習,但是我沒有任何感覺,練習後亦沒有任何效果。」當其中一位患上焦慮症的求助人說這句話時,我意識到他或她實際上認為靜觀是一種幫助人們消除焦慮的技巧,以及在每次進行練習後便不會再感到焦慮。事實上,研究證實練習靜觀對於那些有焦慮問題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個人試圖透過練習靜觀來舒緩焦慮的感覺,這種有意識地「消除焦慮症狀的技巧」可能會產生另一種效果,那就是一個人越希望藉此擺脫焦慮,他或她越有機會經歷更加強烈的焦慮。

治療師會教導求助人一些放鬆的技巧來減輕焦慮或其他情緒,這是十分常見。但是,如果求助人擁有強烈的意圖運用這類型的技巧來消除焦慮,這或許代表他們未能處理它們或在生活中與它們共存,因此極力希望自己能夠擺脫這些感覺。例如,我留意到不少我的求助人會因渴望盡快消除那些輕度的焦慮症狀而反覆地出現恐慌發作的反應。實際上,這種意圖導致他們因未能擺脫焦慮而更加擔憂。結果,輕微的焦慮症逐漸加劇,最後導致更激烈的驚恐發作。這些求助人對他們的焦慮症狀感到非常恐懼,並認為自己無法忍受任何輕微的焦慮症狀。

進行靜觀練習時,我們需要放棄二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避免視靜觀為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情緒的技巧,或希望藉著靜觀去接受所經歷的一切。這種二分法的思想可能只會帶來「火上加油」的效果(加劇那些不希望經歷的情緒)或是讓人覺得我們正坐著什麼也不做(忍受所有讓我們感到不適的一切)。

在學習和練習靜觀時,我們需要健康地從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中抽離。在進行靜觀練習時,我們需要學會如何不帶批判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斷地來來往往,以及自己對它們的意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夠學習到思想只是思想,感覺只是感覺。這樣,我們能夠逐漸明白到如果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將會減少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最終,那些我們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緒的出現的強度和頻率會隨之降低和減少。

事實上,我們的想法和情緒是讓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重要訊息。如果我們過度渴望消除它們,很大機會忽視它們正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從長遠來看,我們很容易會與自己脫節,未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因此,透過靜觀,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一起滑浪而不被它們所淹沒,並從中增強對自己的認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類有哪些「基本情緒」?為何這些情緒對我們十分重要?

當我們駕駛時,如果對面行車線的司機突然切入並險些撞車,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在那短短的幾秒,我們驚恐的情緒令我們作出自動反應,立刻扭動軚盤躲避以免意外發生。這種自動反應是與杏仁核活化有關,甚至在我們有意識地評估眼前的狀況之前已對於威脅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具有原始進化的的重要生存機制。恐懼是一種主要的適應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