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試圖淡化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能陷入存在危機陷阱的循環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假如我們接受自己的想法並非事實,那麼生活還有意義嗎?這位求助人的論點是基於他在討論時所浮現的一個想法:「我需要活在當下,而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他指出這個想法不時令他感到非常困惑,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不應該為未來制定計劃。他也難以把自己的想法歸入「想法可能無法反映現實」的類別,因為他未能弄清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當人們習慣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實性,通常都會陷入這種循環論證。譬如「我們的思想未必反映現實」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那是真的嗎?人們可能會對此感到大惑不解,並認為如果我們的言語不能為生活導航,生活將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為了解決這道難題,我們需要明白腦海中的想法有機會無法理解生活和環境的複雜性。實際上,事情是具備連續性的,我們需要減少以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就如那些與道德行為相關的想法在某些情況下看起來也不一定非黑即白。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對親密的人誠實」的想法似乎是正確的。但是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情的緣故而對親人說謊。例如,我們或許需要向年邁的祖母撒謊,在她病重的時候不告訴她最年幼的兒子突然離世的消息。

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自身的價值觀和本性擁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幫助我們選擇如何在生活中作出行動。也就是說,我們的想法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它們可能是真的,亦有可能不是。它們可能適合我們的決策,也有可能不適合。以「我要活在當下,不去為未來擔憂」這個想法為例,實際上取決於我們正身處的環境和個人價值觀。在我們與家人共進晚餐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對他們的重視而專注地一起享受美食,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但如果我們正在面對業務危機時,就需要制定更好的計劃來確保生計,以及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憂慮。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仍然可能在制定計劃時活在當下,但是我們同時需要擔憂自己的未來。

我們不需要有一種極端的傾向認為自己需要脫離所有想法來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覺察和理解。透過這樣做,我們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從那些想法中抽離。事實上,我們有時候需要學習脫離一個想法,也需要接受在其他情況下所浮現的念頭。我們需要通過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來穩定自己,然後相應地選擇自己作出什麼行動。想法有可能是現實的反映,它有時候非常重要,但有時間可能不太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