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

對於她無法減少衝動購買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她對自己只有一個想法,也就是說,她認定自己在整體上是一個購物狂和存在缺陷的失敗者。結果,她決定透過限制自己的生活來擺脫購物狂的傾向,以及嘗試停止購物的行為。然而,當她越企圖利用一些具體的策略來阻止瘋狂購物的行為,她的衝動購買卻愈頻繁。也許她在短時間內阻止自己衝動購物,可是這種強迫行為會反覆出現。最後,她放棄嘗試限制自己,認為自己徹底地失敗了。

如果這位求助人嘗試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取得聯繫,可能會發現她內心還有其他部分是不渴望衝動購買,甚至想為她的未來儲蓄更多金錢。事實上,她的購物狂傾向可能是以適應不良的方式來應對一些更深層的問題的表現。經過徹底的探索,這位求助人可能會覺察到自己瘋狂購物的行為可能由於自己與家人和朋友缺乏聯繫所導致。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她從未得到父母的認可。而在高中的時候,她亦被同學欺負和排斥。事實上,她的內在小孩對於被認可、被愛和社交聯繫的需求並沒有在她的一生中得到滿足。由於她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她便開始沉迷於購買衣服、手袋和鞋,希望透過投資於自己的外表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購物狂是她內在小孩的一部分,努力滿足自己從小都未被滿足的需求。

透過靜觀和自我慈悲,這位求助人需要與她的內在小孩保持聯繫。當她試圖面對自己的這一部分,她需要以一種充滿愛和關懷的態度來看待自己。通過不苛刻禁止自己購物,以及避免對自我作出批判,她便能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她學會了在生活中與其他人重新建立聯繫,照顧這一部分的內在小孩,例如,她可以參與不同的社交聚會與朋友和家人重新建立聯繫,接受心理治療,處理那些在過去童年和青春期的創傷。當她逐漸地接受自己內在小孩和購物狂的部分,將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衝動購買.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覺察和照顧的內在小孩,如果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問題,才可以更有效地處理那些更深層和核心問題。這樣,我們才可以更有能力擁抱真實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