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沒原因地感到快樂和平靜

人們常常問我,面對這麼多逆境和不確定性,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樂和平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她在小學裡教導學生的時候很容易變得煩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硃教育需要的學生,如患上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時作出騷擾到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她對這些學生都很寬容。然而,當她得知即將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資深顧問前來觀課後,她開始變得愈來愈容易煩躁。事實上,她對自己抱著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夠好好管理所有學生,並營造到理想的課堂氛圍。結果,她在教學中失去了平靜,尤其是當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學生的行為時。

我們總是希望事情可以按照我們的意願來發展,這是很正常的。例如,當我們為伴侶策劃的生日派對舉行得十分順利,而且參與的客人都感到非常滿意時,我們會為此感到高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快樂取決於事情是否如我們所願般發生。如果我們只依賴這種快樂,就很難保持平靜和感到快樂。畢竟生活經常充滿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可能性往往比我們預期發生的高。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意識到,當我們無條件地專注此時此刻並留意當下發生的事情,即使事情不如我們所料,我們也會感到平靜和快樂。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了解現在發生的事情。從上述的例子來看,如果我的求助人在課堂上活在當下,即使她的學生作出帶來騷擾的行為,基本上她是可以保持平靜。她甚至可以把學生的這些行為重新定義為一個良好的機會,使她能夠在觀課的人員面前展示自己有能力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這樣,她或許不會對學生的行為感到煩厭或暴躁。當這些困難的情況能夠在不帶批判的情況下出現,幸福感與平靜感就會持續存在。

在重視競爭同追求完美的文化下,我們很容易只執著於爭取理想的情況和結果,因為我們會擔心別人對我們作出的評價。這樣,我們的快樂就取決於我們的性格有多「好看」或討人喜歡,我們的平靜感則取決於事情是否按照我們的想法或理想的方式發展。對我們來說,不時檢查自己內心的快樂和平靜是很有用的,我們可以思考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環境,抑或是取決於簡單地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的開放態度。

面對這個時代的種種不確定性與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內心無條件的快樂與平靜來應對外在環境。因此,我們需要堅毅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靜觀。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