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對獲得最大控制的強迫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來找我,並告訴我她因為錯過了一個著名會議發表演講的機會而感到極度悲傷。多年以來,她在事業上奮力獲取成就,更特別關注所有國際會議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錯過任何在世界各地舉行的會議,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機會。每當能夠出席國際會議,她都會費盡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撰寫和發布有關的帖文。在數個月前,她在眾多同事當中第一個知道在北歐將會舉辦一場著名的國際會議,於是馬上報名參加並精心為此作好準備。然而,由於一些無法預測的情況。她無法按照計劃參加會議。她因此感到非常沮喪,認為自己輸掉了比賽。當我問她參加了什麼比賽時,她意識到實際上沒有人和她進行競爭。為什麼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如此沉迷於這類型的活動?

從表面來看,追求成就是沒有壞處的。但是,上述提到的求助人似乎沉迷於獲得這些滿足和成就。結果,她出現強迫傾向,花費很多時間關注所有會議日程,以及尋求在這些會議上演講的機會,她認為這有助於獲得最大的控制權。她亦覺得如果自己能夠成為所有著名會議中的演講代表,就等於勝出了比賽。另一邊廂,如果她意識到自己這種沉迷促使她感到沮喪,試圖極力壓抑這些行為,她又有機會因為沒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空虛或悲傷。

事實上,找到中間的立場很重要。對我這位求助人來說,當她意識到自己最近將會錯過一次在著名會議上演講的機會時,可以識別自己腦海內的想法和感受。她可能會感到沮喪,以及相信自己「這次輸掉了比賽」。當治療的過程反映到事實上沒有人與她競爭後,她可以承認這些情緒和想法只是對「希望發生另一種結果」而產生。也就是說,她希望獲得能夠參與這個會議的成果。這是一種我們對自己慾望所培養的靜觀覺察,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和念頭。

我們需要明白擁有慾望並無對錯之分。然而,如果我們過於沉迷並試圖以對滿足慾望獲得最大控制權,就有機會感到痛苦和沮喪。對我的求助人來說,她需要學習擁抱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明白自己無法對一切事情進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考慮到這一點,每當她因為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感到沮喪時,就可以嘗試先注意它,然後讓它自行消失。對她而言,專注於事業和生活的不同方面更為有益,例如是持續進修和培養興趣。 這樣,她在滿足自己的慾望方面就會變得更加靈活,而非只沉迷於獲得絕對的控制權。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