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正向活動介入(Positive Activity Intervention, PAI)能夠有助改善人的快樂感,並增加其幸福感。正向活動介入是指參與一些能提升快樂感的活動,而這些活動是彷效那些快樂感度高的人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活動通常都可以獨自進行,而且是簡單和容易管理的。

其中一個正向活動介入是寫感謝信,我們可以花大約十分鐘的時間來給那些對我們友善的親友寫信,詳細地寫下對他或她的行為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最後,我們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與那個人分享。研究指出撰寫感謝信能讓人們的幸福感有所提升。從長遠來說,培養一顆感恩的心是增強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恆常地細數自己的祝福是另一種類似的正向活動介入。毫無疑問,這樣做能夠為我們帶來正面的情緒和增強幸福感。但是,我們需要了解進行這種正向活動介入的頻率是非常關鍵。研究指出一個人如果每星期進行一次計算自己的祝福並持續六星期,會比那些每星期進行三次的人受益更多,原因是如果我們每星期進行多次的正向活動介入,有機會導致壓力並減少所帶來的好處。

善良的行為也是能夠幫助我們增強幸福感的正向活動介入。相信大家都有感受過幫助別人後的快樂,甚至幫助過陌生人也有類似的感覺。事實上,善良的行為對於自身和他人都是有益的。當我們感到沮喪或是苦惱的時候,對自己作出善良的行為便能安撫自己。當我們面對壓力或經歷困難的工作時,我們可以嘗試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 對別人仁慈會讓我們產生良好的內在感覺,因為我們有機會得到他人的感激,又或者看到對方的快樂時,自己亦有可能感到幸福。

靜觀練習是一種有效培養幸福感的正向活動介入。透過恆常的靜觀練習,我們能夠對當下的經歷不帶批判和充滿好奇心,讓內心獲得平靜,從而提昇幸福感。除此之外,研究亦指出靜觀練習能夠減輕我們的壓力水平和改善專注力。因此,由於我們在生活中不同領域(例如工作,人際關係和健康)中得到改善,生活的整體幸福感亦有所提昇。

也許我們無可避免地在疫情下面臨逆境,但仍然可以透過上述的正向活動介入來培養幸福感。只要我們有意向地在生活中培養快樂、平靜和保持健康的體魄,便能擁有更多內在的力量去面對眼前種種的困難和挑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經歷童年創傷後的矛盾心理: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的重要性

很多人有過對某人產生複雜情緒的經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父親嚴厲的批評和身體虐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談到這件事時,她都感到非常憤怒。她無法接受父親過往的所作所為,認為他對她造成嚴重的傷害。然而,她同時就自己對父親所產生的憤怒感到非常內疚。她指出父親為了能夠賺取足夠的金錢供她出國讀書亦犧牲了不少,儘管他在她小時候對她作出不少虐待的行為,但她覺得父親是愛她的。她對於自己複雜的情緒感到矛盾,並傾向避免生父親的氣。我這位求助人因內疚而壓抑自己對父親的憤怒是否健康?難道我們只能夠對父母有單一面向的情感嗎? 人們會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很常見,他們認為父母在童年時期照顧和愛我們,如果我們對他們產生憤怒就是忘恩負義和邪惡的。很多人認為我們對自己所愛的人只能有單一面向的情感。但事實上,我們對於親密的人產生複雜的感情並不罕見。對於那些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覺察力和表達適應性憤怒對療癒的過程是健康有益的。適應性憤怒是對真實威脅的直接反應,這種回應虐待的憤怒反應能迅速驅動自我保護資源並作出行動。其實一個人對作出虐待言語或行為的父母產生憤怒並不代表不愛他們,因為適應性憤怒是針對他們的言行,而非針對他們個人。 對於那些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有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適合向父母表達憤怒。例如,基於個人的局限性,父母可能無法理解子女對他們的憤怒。除此之外,那些仍然需要依賴父母的人也很難表達他們的適應性憤怒。在這些情況下,透過進行心理治療來處理一個人對父母的憤怒可能較為適合。在治療的過程中,壓抑或逃避面對對父母所產生的憤怒是不健康的。 在心理治療過程和現實生活中,健康地表達適應性憤怒是自信的表現,以及能夠擁抱自己的憤怒經歷。但如果一個人以具攻擊性、被動或間接的方式表達憤怒是不恰當的,這些方式可能導致人們對受他人尊重或訂立適當的人際界限的需求不被滿足。重要的是,表達憤怒的強度要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避免出現不成正比的表現。 矛盾的是,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健康地表達對父母虐待行為的適應性憤怒,他們才能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這樣,人們會開始意識到對父母所產生不同情緒的存在,例如愛、感恩、憤怒和悲傷等。當那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對父母的憤怒得到適當的處理時,他們或許能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創造新的意義。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可能會因此而與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童年創傷會帶來什麼影響?何時該尋求治療?

你會否認識一個在面對紛亂的生活仍能穩定心神和冷靜自如的人?相反,你又會否遇過一個人即使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都會顯得困惑和無法專心?假設這兩個人有著相近的教育和經濟背景,什麼因素會使他們二人存在這麼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那個能夠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靜的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個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則有機會至少有過一種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這些經歷導致一個人對照顧者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