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與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繫?

鑑於第五波疫情的惡化,越來越多人留在家中工作和學習以保持社交距離。因應各種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我們不太可能會與家人或朋友見面和聚會。儘管透過視訊通話或傳送短訊與摯親聯繫非常方便,但是很多人可能會發現彼此的連繫是有所不同的。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在家工作的安排下,整天都與很多同事和客戶進行線上會議,但是他仍然感到非常孤單。他形容自己雖然可以以先進的科技透過社交媒體、短訊或視訊通話與人交流,但是獨自呆在家中沒有與他人作出真正面對面的交談,這種依賴電訊科技的溝通好像被限制於地底的防空洞中與他人聯絡一樣。為什麼即使能夠與他人透過網路交流,他仍然感到如此孤獨?當我們需要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時,如何透過線上的渠道來改善與他人的聯繫?

毫無疑問,面對面的交流比起線上的交流更讓人感受到緊密的聯繫。可是,我們也有可能無法從面對面的聚會中感受到與人的連繫。其中一個能夠促成我們與他人聯繫的感覺的因素是在對話中雙方之間互相協調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在交談中與他人協調,便會覺察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亦能覺察對方的身心狀態。這種協調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時,並能同時留意到對方在言語、非言語、情感和節奏當中的表達。能夠在對話中與他人互相協調需要透過靜觀、臨在、移情傾聽和認知上的理解,綜合以上的元素就如交響樂一樣,讓我們能夠在對話中與對方保持同步。

當我們嘗試在對話的過程中專注於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環境時,可以在與對方的聯繫培養協調性。由於在傳送短訊和電子郵件、通電話或進行視訊通話限制了我們與對方的身心狀態互相調節,所以在培養協調會變得更加困難和效果欠佳。事實上,我們可能在透過傳送短訊或電子郵件時,常常出現誤解對方的情況。在與家人、朋友和同事通電話或進行視訊會面時,我們仍然可以有限度地透過外部線索來嘗試覺察對方的情緒狀態和想法。

例如,當我們的朋友在視像會面時告知他或她因疫情相關的經濟不景氣而面臨被解僱的危機時,我們可以嘗試感受他或她的焦慮。當我們與這位朋友交談時,可能會留意到他或她的語氣、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在這種互動中,我們也有機會感到焦慮,擔心自己在疫情大流行下的就業狀況。事實上,有如此的經歷也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在對話中保持對自己的情緒狀態的覺察。如果我們能夠在傾聽朋友的同時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便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透過這種方式,儘管我們與朋友談論的話題能夠引起雙方的焦慮,但是仍然可以與對方保持聯繫。

當我們能夠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互相協調時,便會感到彼此之間的連結更為緊密。這種協調正正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愉快和充實。透過培養靜觀和移情傾聽,我們仍然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期間與他人在通電話和進行視訊通話來保持協調和建立聯繫。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第五波疫情過後與家人、朋友和同事再次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和建立聯繫。就讓我們於這個時期練習「協調」,在不久的將來更能享受與他人同步的樂趣。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