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實踐新年計劃和抱負時,你會質疑自己嗎?

新年快樂! 首先祝願大家能夠在2023年有一個新的開始。在我們當中,有些人可能已經制定好新年計劃並且按照它們來行事。然而,由於缺乏自信心或持續地質疑自我,部分人可能仍對追求自己的願望猶豫不定。對很多我的求助人來說,長時間思考自己的目標但無法開始執行相關的計劃是非常常見。此外,另一些求助人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完善自己的目標或希望作充分的準備,但他們未曾採取任何實際的行動來實現它們。他們身邊的人常常認為他們浪費了很多時間來計劃和準備,卻從沒有真正作出任何行動。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並離開她父親的公司,她一直覺得在父親公司的工作毫無意義,令自己在職業發展中停滯不前。鑑於公司中的辦公室的政治問題,她所提出的行銷策略建議一直沒有被資深的管理高層所採納。儘管擁有豐富的管理和營銷知識,以及相關的專業學歷,但是她還是經常被分配進行簡單和低水平的工作。有見及此,她對離開父親的公司另謀高就的決定思考了很久,她知道自己需要在事業發展中變得更為獨立。可是,她一直懷疑自己的決定,並徵求了不少長輩的意見,如家中的叔叔和阿姨。她所獲得的意見全都是認為她最好留在父親的公司工作,因為他們都認為她難以在外面的商業世界生存。另外,她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從事新工作亦有不少帶有質疑的想法。譬如,她會想:「我從來沒有什麼成就或耀眼的工作經驗,沒有人會僱用我的。」正因為不斷地自我質疑,她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去求職。

我們很多時候都未能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且更會傾向視它們等同事實。當我們的想法與自我定義相關時,我們難以控制自己完全地相信這些定義我們是誰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因為懷疑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而對追求自己的目標遲疑不決。事實上,上述例子中的求助人已經推遲了離開父親的公司計劃一年,並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停滯不前感到非常無奈。她真的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和是不足的,難以在父親公司以外的商業世界中生存。她怎樣才能擺脫這些自我質疑的想法,勇敢地探索她的環境和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

根據創立接受與承諾療法的Steven C. Hayes的說法,培養超然的自我意識對我們來說攸關重要。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將自己的「自我」視為觀察自我和注意自我,並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的「自我」可以被看作成天空,而我們的思想和感受就是雲朵,在天空中不停移動。無論外在環境發生什麼變化,這個「自我」也是不變的。例如,即使我們犯下錯誤,並產生「我們不夠好」的想法,自我意識亦會保持不變。這樣,我們觀察到我們有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想法。但事實上,我們能夠注意到這只是一個想法,並不能定義我們。

對很多人來說,制定新年計劃的過程中懷疑自我並不罕見。當我們無法以旁觀者的角度或立場來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質疑只是想法,以及覺得自己不足只是個人感覺時,往往就會阻礙自己執行計劃。在2023年,就讓我們學會培養超然的自我意識,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成事實,勇敢地探索自己的環境並邁出追求願望的第一步。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