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創造力可能是應對喪親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離世而經歷喪親之痛,面對突如其來的損失,她感到不知所措,並似乎會在哀傷階段中鬱悶一段很長的時間。事實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輕的時候因絕症而過世,讓她從小失去父親角色的榜樣,影響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結果,她嫁給一位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這位男子當作成自己的父親。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時刻感到軟弱和很重的無能感。儘管我這位求助人是一名專業人士,以及擁有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極度依賴於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並傾向把自己的所有問題和情緒困擾一一告知對方。正因她對丈夫的依戀很深,對方的突然離世為她帶來莫大的打擊,並讓她發現自己在經歷痛苦時再沒有可以求助和依賴的對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對這位求助人來說,嫁給一個像父親的人實際上加深自己的無能感,認定自己是一無是處。她過度依附丈夫,沒有在婚姻以外發展任何其他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她的丈夫會就她所有的事情給予建議,以及為她作出所有決策。結果,我這位求助人在婚後未能學會獨立自主或提升應對事情的能力。當她的丈夫離世後,她感到非常無助和軟弱。透過進行心理治療和自我反思,她漸漸從悲痛中走出來,更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那些自己未曾意識的應對能力。此外,她一步一步擴闊自己的社交網絡,學習為自己的事情下決定。一年半後,雖然她仍然非常想念已故的丈夫,但是她仍然能夠獨自過著幸福的日子。這位求助人能夠從哀痛中恢復過來並學習獨立地發展,當中主要的元素是什麼?

事實上,從事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也許是她能夠恢復過來的途徑之一。我的求助人一直以來非常喜歡寫作,我鼓勵她在丈夫去世後繼續把它視為自己的愛好之一。這樣,她開始透過寫作短文來表達自己對已故丈夫的感情,以及紀錄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幫助她接受自己的損失和擁抱自己在喪親中經歷的痛苦。當她進行創意寫作時,她也開始享受獨處的時光。她沒有嘗試尋求朋友的安慰或支持,而是與自己的內心世界聯繫起來。透過這種做法,她對自己所經歷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並逐漸更為了解自己對已故丈夫的依賴。

事實上,創造性的活動不但減輕她的無助感,還增加了她在丈夫去世後對自我的能力感。她透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從而獲得更多的控制。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能發現通過寫作或繪畫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一個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並更有機會與外在環境中發生的事情融為一體。從事具備創造性的活動,一個人將有機會嘗試彌補自己的損失而獲得療癒。他或她或許能夠在自己的內部創建新的統一個體。譬如,上述的那位求助人發現自己另一部分實際上能夠獨當一面,可以獨自應對生活的困難和挑戰。透過這種方式,一個人便有機會把自己的外在經驗與其內部經驗結合。

無論我們正在為自己所愛的人而悲痛,抑或為在這個世界上值得自己尊重的人而哀悼,我們都可以嘗試透過具創造性的活動來表達自己,以及處理自己的悲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