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相反,如果一位母親未能持續地對於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回應,便有機會發展成依附問題。例如,如果母親只是偶爾透過愛心和照顧來回應嬰兒的需求,甚至有時表現出對嬰兒的敵意或傷害,便有可能發展成混亂型依附。嬰兒可能會感到很矛盾,他一方面可能想透過母親的擁抱得到愛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會對母親的拒絕或敵對的情緒感到恐懼而想避開她。嬰兒這種避免衝突的方式有機會導致成年後發生各種類型的精神疾患,包括邊緣性人格障礙、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對於那些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自我形象低落和對自我有負面的評價是很常見的。母親經常性的批評和拒絕可能會破壞孩子發展核心自尊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在母親照顧和識別需求方面反應不一致下成長的小孩,會較容易發展成核心羞恥。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會傾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毫無價值和覺得自己有缺陷。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那些具有核心羞恥感的人可能會持續擔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遺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經常反覆地思考她的同事在工作上對她的評價,即使一些中性的意見,也會覺得同事可能不喜歡她。她會一直追溯和同事之間的對話,不斷地作出評估,因為她很擔心自己的言語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除此之外,她亦時常保持警惕,注視別人的面部表情,留意他人是否正在對她冷嘲熱諷。但事實上,她後來發現在很多場合對方都沒有諷刺她的意思。

對於那些在兒時遭受人際創傷的人來說,透過尋求心理治療處理依附問題和核心羞恥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和求助者都必須建立安全的聯繫,使求助者親身體驗一段以安全為基礎的關係。從長遠來看,這種安全的治療關係有助調節原始創傷關係帶來的影響。慢慢地,求助者可能會克服自身的依附問題,並開始在治療環境以外建立更健康的關係。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而且又費時,但對於具有依附問題和核心羞恥的人來說,透過這種以安全為基礎的治療關係,他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和發展較健康的依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