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在過去二十年的臨床心理治療的經驗中,我獲得了很多因應各種精神疾病及心理問題的心理評估和治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很多人可能認為我的知識和技能都已經十分完善,並能處理所有複雜的個案。大家可以說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但是我想澄清一下,事實上我仍然處於學習、發展和進化的階段。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仍然透過與我的求助人、朋友和大自然互動來獲得新的見解和想法。

就像「自我」中的「英雄之旅」(請參閱9月25日的網誌)一樣,我的臨床實踐是不會有最終的版本。在學習和對求助人進行心理治療中學得愈多,我就愈理解到自己的愚昧。透過我的反思和探索,我的心理治療模式才會不斷得到修正。這樣,私人執業對於社會和有需要的人的有利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這是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

在成立十二週年的日子,我邀請大家一起反思自己為「自我」所設立的限制。傳統的教育和智慧令我們傾向認為自己需要探索真正的「自我」,但正因為我們一直嘗試尋找真正的「自我」,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和進化的可能。的確,自我覺察和自我理解對於我們的福祉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但是,在我們獲得有關「自我」的知識後,我們不應該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我經常告訴那些被診斷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的求助者不要通過「標籤」來定義自己。去污名化對於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走出框架,並發展成為新版本的自己非常重要。例如,曾經一位患有強迫症、廣泛焦慮症及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告訴我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感到十分鼓舞。

對於那些沒有精神疾病但傾向以限制的思想框架來限制自己的生命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我們面對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出來,探索解決難題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只有懷著踏上永無止境的旅程的心態,我們才可以擺脫自己所預設的框架,不斷進化成為新版本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