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童年被忽視的成年人 —— 看不見的創傷

在日常生活或我的心理治療工作中,要識別那些曾在童年被忽視的成年人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在他們當中很多人可能表面上過著正常的生活,從事賺取豐厚薪金的職業、擁有穩定社交關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實上,他們可能給人一種能夠自給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感覺。有時候,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會不知不覺間掩蓋了內心的不安全感、自我懷疑和羞恥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每次會面時總是以完美的裝扮來展現自己,她在職業生涯中非常成功,在個人生活中也是一位獨當一面的女性。從表面來看,她似乎沒有任何心理問題或困擾。然而,她告訴我她總是缺乏安全感,常常質疑自己的能力。當她的同事向她提出質疑時,她的內心都會感到很焦慮,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無能。由於她對自我價值缺乏安全感,因此她對生活各個方面都抱著很高的期望。在治療的過程中,她告訴我她想在性格上提升自己,不想對人過度苛刻或常常批評別人。除此之外,由於她的不安全感,她認為自己不值得尋求心理治療。當我和她探討她的童年經歷時,她一直指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為父母和她同住,並為她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學習機會。我的這位求助人在童年時期缺失了什麼?

我這位求助人在典型的家庭中長大,父親是家庭經濟之柱,每天忙著賺錢養家,而母親則長時間待在家中看電視。她的母親每天都辛勤地做家務和為一家人做飯。然而,在一家人吃飯的時候,父母雙方都沒有說話,總是一聲不吭。我的這位求助人已經習慣了沉默,並把一切收藏在自己的心裡。結果,她從未與父母談論過她的校園生活。在她七歲的時候,她記得有一天和母親一起到百貨公司購物,但是母親卻在逛街的時候把她弄丟了。她一直在店裡徘徊,瘋狂地尋找母親的蹤影。最後,她的母親花了一個小時才找回她。

與這位求助人進行深入的探索後,我和她討論到她在童年時期可能遭受的童年忽視。她傾向把目光從我的身上移開,並不知道自己在童年時期被忽視,因為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小時候有情感需求。那些在童年時期被父母忽視的人往往都表現得非常獨立和自給自足,這是很常見的。他們相信向他人尋求幫助是不安全的。事實上,如果我們在作為朋友或治療師的時候忽視他們的這種信念,並試圖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幫助,或有機會導致他們更加封閉。

通常,在童年時期被忽視的求助人都有一些親密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尋求他人幫助時,他們的這些好友都能夠為他們提供支援和幫忙。但是,我們是否需要幫助他們走出「自己一個人的世界」實際上沒有明確的答案。有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足夠的個人空間和獨處的時間。當然,如果他們向我們尋求幫助,我們就應該以同理心和足夠的理解提供協助。如果不嘗試去徹底了解他們的需求,我們就有機會變得苛刻和未能做到創傷知情,只顧強迫他們接受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