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與發展時期創傷有關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些是很成功的專業人士或商人,他們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及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融洽。有些則是傾向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社交聯繫。表面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離自己,亦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他們傾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社交表現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在社交聚會後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後亦需要一段長時間休養。

我與這些求助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很多時發現他們在早年發展時期曾遭受創傷。這些早期的發展創傷可能包括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對求助人身體和情感上的虐待、忽略、或是與患有精神病患的父母之間的依附問題。對於某些於兒童時期曾受到創傷的成人,他們的神經系統會持續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這種持續高水平的喚醒使他們持續感到受威脅,令他們感覺到自己處於危險當中,觸發了他們的警惕性和長期焦慮反應。

在大部份經歷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成年求助人當中,他們都難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在嬰兒期時他們的母親未能回應他們的情感需求。結果,母親與嬰兒未能建立一段以安全為基礎的依附關係。只有透過母親和嬰兒之間的緊密而充滿關愛的聯繫,嬰兒才能學習調節自己的內在喚醒。一個人有了調節情緒的能力,才能發展社交參與的能力。相反,如果沒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曾受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成人會因為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威脅而不知所措。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傾向避免參與社交聚會和斷絕他們的社交網絡。

除此之外,很多經歷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求助人亦具有高水平的羞恥感。事實上,他們還可能對自己擁有強烈的憎恨感覺。當一個小孩遭受到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的虐待,他便會持續地陷入兩難的局面,對父母又愛又恨。由於小孩完全依賴了父母的關愛和支持,他們對自己對父母產生的憤怒感到恐懼。為了保護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孩子把對父母的仇恨和怒氣分裂出來。這種生存機制令小孩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應該受到虐待或疏忽照料。結果,經歷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成年人都可能有長期羞愧感。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如果不了解他人的生活經歷,就不應過早地對他人作出判斷。對我們來說,判斷我們的某些朋友或同事太過冷漠或疏離是十分容易。但當下一次我們看到某人與一群人疏遠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接受他們選擇獨自一人的自由,並表示同情及理解。就讓我們擁抱個人之間的差異,接納與我們不同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