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與發展時期創傷有關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些是很成功的專業人士或商人,他們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及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融洽。有些則是傾向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社交聯繫。表面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離自己,亦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他們傾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社交表現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在社交聚會後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後亦需要一段長時間休養。

我與這些求助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很多時發現他們在早年發展時期曾遭受創傷。這些早期的發展創傷可能包括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對求助人身體和情感上的虐待、忽略、或是與患有精神病患的父母之間的依附問題。對於某些於兒童時期曾受到創傷的成人,他們的神經系統會持續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這種持續高水平的喚醒使他們持續感到受威脅,令他們感覺到自己處於危險當中,觸發了他們的警惕性和長期焦慮反應。

在大部份經歷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成年求助人當中,他們都難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在嬰兒期時他們的母親未能回應他們的情感需求。結果,母親與嬰兒未能建立一段以安全為基礎的依附關係。只有透過母親和嬰兒之間的緊密而充滿關愛的聯繫,嬰兒才能學習調節自己的內在喚醒。一個人有了調節情緒的能力,才能發展社交參與的能力。相反,如果沒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曾受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成人會因為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威脅而不知所措。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傾向避免參與社交聚會和斷絕他們的社交網絡。

除此之外,很多經歷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求助人亦具有高水平的羞恥感。事實上,他們還可能對自己擁有強烈的憎恨感覺。當一個小孩遭受到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的虐待,他便會持續地陷入兩難的局面,對父母又愛又恨。由於小孩完全依賴了父母的關愛和支持,他們對自己對父母產生的憤怒感到恐懼。為了保護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孩子把對父母的仇恨和怒氣分裂出來。這種生存機制令小孩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應該受到虐待或疏忽照料。結果,經歷早年發展時期創傷的成年人都可能有長期羞愧感。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如果不了解他人的生活經歷,就不應過早地對他人作出判斷。對我們來說,判斷我們的某些朋友或同事太過冷漠或疏離是十分容易。但當下一次我們看到某人與一群人疏遠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接受他們選擇獨自一人的自由,並表示同情及理解。就讓我們擁抱個人之間的差異,接納與我們不同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