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遭受負面情緒困擾時,靜觀我們的身體感覺

最近,國際巨星李玟(Coco Lee)的離世令我們很多人感到悲傷和震驚。她的姐姐表示Coco近年罹患抑鬱症,並因此飽受困擾。毫無疑問,她在這些年來一直忍受著心理上的痛苦。不論遺體解剖調查死因的結果如何,對於我們來說,反思面對痛苦和負面情緒的應對策略是非常重要。

生而為人,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面對痛苦和磨難的經歷。這些個人經歷可能包括一些我無法接受並令我感到痛苦的事情,如面臨失去親人、被親密朋友背叛或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時,我們自己會傾向嘗試透過運用不同的策略來逃避它們。譬如,當我經歷因受傷而引起的背痛時,我可能會選擇尋求多種方式來舒緩痛楚或達致鎮痛作用。然而,當發現痛苦是無可避免且無法擺脫的時候,我們有機會感到悲傷、憤怒或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我們的痛苦,因為它們會使我們感到非常不適。如果我們傾向運用壓抑或減少負面情緒的策略,可能會使它們持續更長的時間,導致適得其反。這樣,我們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如小狗追趕自己的尾巴一樣。我們應對負面情緒和痛楚的反應實際上使我們的痛苦一直存在。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 Tara Brach 所指,我們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感覺上,從而把全然接受帶到生活中。正正是這種對痛苦和負面情緒的接受,才有機會轉化我們的痛苦,並為我們在專注當下時帶來愉悅感。例如,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很難調節自己的情緒,常常會因情緒不穩而感到無比痛苦,部分患者更可能會試圖透過自我傷害的行為來應對這些痛苦。我不少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們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並感到痛楚時,都能夠減輕因情緒起伏所帶來的痛苦。然而,自殘行動只屬暫時性的策略,長遠來看或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結果,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們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忍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相反,通過覺察到我們身體中升起的感覺來培養紮根有助應對痛苦和負面情緒。例如,當我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在晚上獨處期間感到一陣悲傷時,對他或她而言,學會把覺察力帶回悲傷的身體感覺上是很重要。這個人可能會有流淚、胸悶或心情沉重等感覺。結果,他或她可能會覺察那些反應性的衝動,並意識到自己試圖作出自我傷害行為。當這個人能夠留意這些反應,將更容易與負面情緒共存而不作回應。逐漸地,與悲傷相關的身體感覺可能會放鬆起來,傷心的情緒也有機會逐步消退。這樣,儘管負面情緒或痛苦尚未完全消退,我們的痛苦也可能反而減少。

讓我們學習如何通過靜觀身體感覺來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痛苦和負面情緒,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