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尋找真正的自我?

根據政府的估計,現時大約有幾十萬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家人受到感染而正在隔離。毋庸置疑,那些被隔離的人士在這段時期需要透過進行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來好好照顧自己。這些活動可能包括運動鍛鍊、冥想、藝術創作或虛擬的社交活動等。此外,有些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反思自己目前的生活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時,而感到非常迷茫。他們甚至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如果這些人能夠在隔離期間維持日常的生活規律,那麼進行反思對他們而言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相信在我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定期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有關自己的生活細節或發怖照片,務求為自己樹立正面的形象。這樣,我們都傾向透過社交媒體的平台來了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積極正向的一面。當我們發現有人所擁有的物業比自己的更豪華時,可能會因此而感到不是味兒,並認為自己需要賺更多的錢來購買更大的物業。另外,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常常都發怖很多有關參與社交聚會的照片時,不禁會拿自己的社交活動進行比較而感到孤獨。相反,如果我們留意到其他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用餐的體驗,而餐廳的環境和食物的賣相都相當平凡,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高興,因為自己曾經到訪更高級和豪華的餐廳。此外,當我們發現別人在炫耀自己的新車,卻知道自己的車子價值更昂貴時,有機會因自己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感到自豪。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試圖透露衡量生活上的物質生活來找到「自我」。結果,我們只是不停地與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樣地在社交平台做類似的事情。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追逐著別人所追求的?我們是否根據對真實自己的覺察來作出行動?

如果我們渴望作出自我反思,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不再做那些事情,我們仍然會繼續做嗎?」。假如我們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只是不停地與他人比較,並作出追逐他人的行為。這種比較彷彿成為了我們如何活出自己的生活的參照點。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會與他人比較自己的精神發展、道德標準或利他行為。然而,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比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因素和環境資源並不相同。與他人比較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透過與他人比較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生活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能需要留在家中進行隔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有機會減少。我們可以趁這段時期反思自己會否有與他人比較的習慣,並嘗試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並把注意力轉移到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耐性和持之以恆地進行。如果您開始渴望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請您先嘗試讓自己紮根和安定下來。然後,第一步您可以做的是培養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內在情緒。當您這樣做的時候,您可以把自己的意識帶到當下所體驗的任何身體感覺上。例如,當您正在洗澡時,您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淋浴時的身體感覺。這個重要的首要步驟有助您學習扮演觀察者的角色來觀察自己。儘管您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感到焦慮、恐懼或憤怒,亦可以通過將注意力帶回這些情緒的身體感覺,從而逐漸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探索內在自我。在第五波的疫情期間,就讓我們趁著這個機會嘗試踏出第一步,與自己內在的自我建立更多和更緊密的聯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