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 2024年,讓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快樂內在小孩

新年快樂!2024年伊始,您可能在學習或工作上有新的計劃需要實行。回顧2023年,我們是否發現自己只顧學習和工作而沒有足夠的玩樂?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特別的一年,因為這是疫情後香港重新開放的第一年。考慮到在2023年前封鎖了三年的日子,不少人都非常努力地實現幾年前所計劃的事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去年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建立一個新的工作團隊,當中好幾個月都需要每星期工作七天。此外,她每次外遊都是出差公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進行任何休閒活動。事實上,即使有空閒的時間去看一部電影,她亦會為此感到內疚。下班後,她通常在家中回覆工作電子郵件,或是與海外的員工進行線上會議。當我談及她的童年經歷與其對玩樂產生內疚感有所關聯時,她指出她的父母在她整個童年時間甚少允許她玩耍。每當她有空餘的時間,她的父母就會要求她做各式各樣的學術練習,以提高她的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

身處於香港這個大都市,人們在學習和工作方面都面對激烈的競爭,傾向無時無刻追求更高的成就。對於那些準備參加公開試的學生來說,在整個聖誕節和新年假期忙於溫習是很常見的。事實上,我們需要知道玩耍和享受樂趣是人類重要的基本需求,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益處。對小孩來說,玩耍有助增強他們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促進與其他人的連結。身為成年人,我們亦需要透過玩樂來豐富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在成年後不再需要玩童年時期喜歡的玩具和遊戲。然而,我們實際上仍然需要以更成熟的方式來玩耍和享樂。譬如,我們可能在旅遊時享受攝影的過程,或是在假期時與密友舉行玩樂派對。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那些在成年後忽略玩耍重要性的人或許更容易出現抑鬱情緒或感到倦怠。那麼,我們如何能夠照顧自己內心中的快樂、喜愛玩耍和享樂的內在小孩?

成年人在玩耍和享受樂趣前,需要先覺察內心那些與渴望玩耍相關的自我批評,這些內在批判看起來就像我們童年時期的父母一樣。例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說:「如果我花時間去看這部電影,我就是一個懶惰和逃避工作責任的人。」有了這份覺察,我們或許能夠承認自己的自我批評,但不去相信它。這樣,我們就能夠退後一步,客觀地看待眼前的情況。然後,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我在這個星期已經辛苦工作六天了,觀看這部電影所獲得的樂趣將對我的心理健康帶來益處。」在克服內心的自我批評後,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嗜好或活動中進行探索。這樣,我們在空閒的時候就有更多的選擇。我們需要擁抱一個事實,就是在培養嗜好(如高爾夫球和舞蹈)的初學階段,我們都有機會面對很多挑戰和困難以及犯錯。對我們來說,在參與這些活動時享受過程而不過度專注其結果,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知道參與活動的目的是培養樂趣和好好享受,而非與身邊的人互相競爭。

除此之外,為了照顧我們快樂的內在小孩,我們需要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需要與那些習慣和我們在一起時耗盡我們精力的人設定適當的界限。譬如,如果我們某些朋友往往在聚會中只談論他們自己的事情,從沒用心傾聽我們所說的話,在這種缺乏互惠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考慮減少出席與他們的聚會。我們需要明智地選擇自己的支援網絡,這樣我們的情感需求才能得到滿足。

在2024年,除了規劃遠大的學習或工作目標外,讓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快樂內在小孩,培養更健康和愉快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