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生活中經歷痛苦是在所難免,但苦楚或許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後,我和朋友們討論如果我們是奧本海默,會否決定領導「曼哈頓計劃」,因為我們有機會因此而參與政治動態,並為在歷史上取得巨大成功和促成破壞性的行動而陷入強烈的矛盾中。鑑於在戰爭最終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模糊不清,奧本海默和科學家團隊需要擁抱在整個過程中的複雜情緒。根據哈佛大學科學史研究教授Franklin Lewis Ford所指,奧本海默對於該項計劃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是矛盾的。如果沒有能力擁抱擔任領導者的複雜情緒和「痛苦」,他就不可能創造歷史。

如果我們留意自己對不同情況所產生的反應,或許會注意到避免於生活中感到痛苦而作出反應是我們的本性。例如,假如我們預視在工作中有機會遇上困難,我們可能會試圖拒絕相關的邀請或委託其他人幫忙進行,以逃避接下這項任務。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非常努力去控制一個工作計劃或項目,從而避免經歷失敗或犯錯。這是因為挫敗或錯誤會讓我們感到痛苦。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執著於給他那位不合作的同事撰寫完美無瑕的電子郵件,他每次需要透過電郵要求對方幫助他完成一些工作任務時,他都會檢查自己的電子郵件十多次,以確保所有資訊準確無誤。他擔心這位同事會指出他的錯誤,繼而藉此拒絕替他完成任務。結果,我的這位求助人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甚至在早上不願意去上班。

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能反思到,若果我們要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甚至是克服挑戰,就無可避免地需要面對生活中的痛苦。然而,我們可以透過面對痛苦來避免經歷苦楚。根據佛教內觀運動的導師及作家Jack Kornfield所言,苦楚是我們對那些不能避免的痛苦的反應。譬如,如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上司把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交給他,他就難以避免需要面對進行如此具挑戰性的工作時的痛苦,並面臨那些有機會出現的失敗情況。但是,假如他能夠接受和擁抱這種必要的痛苦,例如是對成功或失敗所得到的讚揚和責備,他就可以通過減少對這種痛苦的反應來避免更多的苦楚。這些反應可能包括焦慮、恐懼、嫉妒或沮喪,它們都有機會與我們的執著或貪婪有關。事實上,當我們越想去控制或佔有,就會感到越痛苦。如果這位求助人為了避免受到指責而試圖盡力控制這項工作任務中的所有變數,他就會異常焦慮。在另一個情況下,如果他發現他的另一位同事在該項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信任,他為此感到非常嫉妒,亦有可能遭受更多的痛苦。

無論我們面對的是如「曼哈頓計劃」般特別或非凡的項目,抑或是日常工作中的艱鉅挑戰,我們都有機會需要經歷無可避免的痛苦。在每個人類圈子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人際動態,這些動態也會帶來痛苦和挑戰。只有當我們願意面對這些痛苦並擁抱與其相關的不舒服感覺和負面情緒,我們才能在這些困難的任務中獲取成功。透過接受必要的痛苦並放棄控制和佔有的傾向,我們才更有機會避免因經歷這種痛苦而承受苦楚。「沒有付出和努力,就沒有收穫 」,這句話永遠是對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