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努力追求慾望及捨棄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維

極簡主義在那些崇尚自由與平靜的人中越來越流行,我們可能經常看到以這種態度生活的人會放棄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東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開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質來過活,並捨棄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極端的是,他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決定成為一位兼職補習老師,以自己的積蓄支持生活。他認為這樣就能得到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自由與平靜。經過深入和討論後,我們發現在他立志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晉升的工作機會,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當前的職位毫無意義。事實上,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升職。對於未能獲得這個機會,他亦很擔心自己作為公司資深管理人員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升職的願望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源自於對失去地位的恐懼。你認為獲得晉升的願望本身有問題嗎?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成就的慾望來換取自由與平靜?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Tara Brach所指,我們對自己的慾望和需求的自然傾向並不是問題所在。事實上,這些願望和需求激勵我們為實現目標而奮鬥和健康地與他人競爭。例如,我們會為了獲得就業機會而通宵達旦地溫習,以便通過大學入學的重要考試。我們對於建立一個幸福家庭的渴望會促使我們致力追求一個潛在的配偶,願意花上很多時間和他或她在一起。當帶著這些願望,我們就成為可以為社區和家庭作出貢獻的成員。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可能很努力地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領導者。有了這個慾望,這個人就可以在所在的領域一展所長,帶領團隊繼續發展和創造。以上提到的都是作為人類有慾望和需求的光明面。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慾望本身亦沒有問題。

那麼,擁有慾望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人們會變得執著於放棄所有慾望?事實上,當我們傾向執著於自己愉快的經驗和個人財產時,就很容易被困於自身的慾望和需求中。例如,上述提及那位致力成為跨國公司領導者的人對權力的慾望或許不會有問題,因為這展現了慾望具備建設性及積極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個人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權力,沉迷於以自私的方式來維持權力時,他或她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束縛。當一個人希望極端地奉行簡約主義來生活,或許會被限制個人職業發展和無法暴露於各種的生活體驗中。

Tara Brach 建議我們採取中庸之道來控制我們的自然需求。按照她所說,我們可以嘗試採取「不被它佔據、也不會抗拒它」的態度來與自己的慾望聯繫起來。透過靜觀,我們可以培養對慾望產生的覺察,並認識到自己那些與慾望和需求相關的身體感覺和思想。這樣,我們可以延遲對這些慾望的反應,以及接受作為人類的自然需求。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能夠在自由地追求慾望和完全放棄它們的陷阱之間取得平衡。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