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準備好反思新年的生活意義嗎?

新的一年即將來到,每個人的慶祝方式也不一樣。對某些人來說,經過一年辛勤的工作,最渴望就是趁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並享受與摯親相聚的時光。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是讓自己反思過去一年在各方面的表現及制年新年計劃的好時機。鑑於近幾年的生活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挑戰,部分人可能會面對失業、離婚或與健康相關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覺得生活無法預測和缺乏掌控感而感到困惑和無助,他們可能會覺得生活不太有意義,因為自己的應對模式或計劃總是失敗。

正如法國哲學家Jean-Paul Sartre所言,我們作為人類,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生活亦沒有任何絕對的意義。事實上,我們是孤獨的,而且必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義。他還強調,我們有責任致力實現那些自己創造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意義的自由。然而,對不少人而言,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因為他們無法意識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並且需要對自己負責。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我們需要面對作為自己父母的孤獨感,以及經歷獨自在世界上探索的不確定性和焦慮。部分於童年時期經歷逆境和創傷的人可能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難以成為自己的父母。因此,他們更難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或許需要透過接受長時間的心理治療來治癒傷口,才能夠自給自足。

儘管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根據奧地利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的說法,意義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他指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沒有人能夠幫忙實現。他把人生意義分為三個方面。第一,作為人類,我們的創造是為了貢獻世界及成就自己。例如,一位醫學研究人員畢生致力於研究某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很多人對生命意義最普遍定義。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找不到目標,亦未能找到特定的方向奉獻世界而感到迷茫。有些人則在自己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突然覺得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因為能夠在人生的里程碑中照顧下一代而有了新的方向,這些例子並不罕見。

其次,當與他人交流和參與不同類型的體驗時,我們也有機會從自己的世界中獲得靈感,從而找到生活的意義。對於那些熱衷旅遊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常見的人生意義類別。通過到世界不同地方遊歷,這類人能夠從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中找到意義和獲得滿足感。事實上,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生命意義不是互相排斥。譬如,一位藝術家可以透過創作有意義的藝術作品來激勵他人,或是就某些重要的議題引起他人關注,從而對世界作出貢獻。同時,這位藝術家全情投入地參與創作並體驗心流,享受創作這些藝術作品的過程。那麼,對於那些為世界付出並正在承受某種苦難的人,他們能否從付出中獲得一些東西?

第三類的生命意義是背負自己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對Frankl來說,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中努力生存和承受苦難是具有一定的意義,他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並發展出一種有價值的心理治療方式。以那些殘疾人士和精神病患者的照顧者為例,他們可能在過程中承受痛苦,但同時因為對親人的生活帶來益處而別具意義。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局限自己的思想,認為一個人在承受痛苦時就不會有任何收獲。生而為人,給予和接受總在我們的生活中緊密相連。透過承受生活中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我們亦能從這些寶貴的經驗獲得一些東西。

不論你在今年年終正在經歷什麼,現在可能是你稍為停下來反思生命意義的時候。如果我們努力地在生活中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探索,或許能夠制定對自己有意義的新年計劃。祝您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和創造自己的意義,新年快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在農曆新年期間應對第五波疫情的韌性

因應第五波疫情的爆發,香港人即將迎來一個非典型的農曆新年。由於我們在晚上六時後不能在餐廳內用餐,很多家庭都因此無法出外享用團年飯。另外,鑑於今年年宵的取消,吃過團年飯後逛花市的傳統習慣亦無法進行。對於那些計劃與家人或朋友到酒樓「飲茶」或團拜的人,收緊聚會人數限制的措施亦令他們需要延遲或取消計劃。基於各種的限制,花農、餐廳老闆、海味店的老闆都有機會面對業務損失,導致他們的員工亦有可能需要面臨減薪或失業的問題。以上的情況都有機會增加我們的壓力和焦慮,因此我們不得不根據這些限制來調整自己在農曆新年期間的生活。我們可以如何應對第五波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壓力?我們還能夠平安喜樂地渡過農曆新年假期嗎?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能夠與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建立親密的聯繫?

最近這幾個星期,因應香港的社交距離限制逐步放寬,很多人能夠享受大型的社交聚會,並熱衷於把聚會和派對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體上。然而,對於那些比較內向的人來說,當他們看到這些照片後,會發現自己並不屬於任何大型的群體,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內向的人比較喜歡在小型的聚會上建立親密關係或享受一對一的交流。事實上,他們的取態並非不正常,而且在小型的群體中建立親密的聯繫是絕對健康的。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建立親密的聯繫?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能帶給你安全感嗎?

在我的求助人當中,很多人對與伴侶的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背叛或拋棄。由於他們部分人曾經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們可能較大機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例如是矛盾型或迴避型的依附模式。他們能否學習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可以在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什麼典型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