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能帶給你安全感嗎?

在我的求助人當中,很多人對與伴侶的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背叛或拋棄。由於他們部分人曾經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們可能較大機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例如是矛盾型或迴避型的依附模式。他們能否學習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可以在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什麼典型的特質?

在童年時期,我們會與自己的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當我們陷入困境或遇到困難時,父母就是我們尋求親密感的安全基地。另外,他們的存在也成為了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在成年期,我們與伴侶的關係成為了主要的依戀關係。如果我們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將更有信心在遇到困難或承受巨大壓力時尋求對方的協助。當我們需要與伴侶長時間分離時,也許會感到有點苦惱。除此之外,我們亦會依靠這種浪漫的依戀關係作為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當我們與對方在一起時,可以尋求一定的安慰。童年時期和成年期的安全依戀關係的主要區別是成年期的依戀關係是互惠的。也就是說,這種滿足依戀需求的依賴是雙向,伴侶會成為對方的照顧者。事實上,成年後的依戀關係也有機會需要雙方合力照顧自己的下一代。這種依戀關係還具有陪伴、友誼和合作夥伴關係的元素。

一個人能否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風格,某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在其童年發展時期對自己的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和作出適當的回應,那麼這個人將更有可能在成年後發展出一種安全的依戀模式。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對其需求的反應不一致,他或她可能會因為在童年時期經常感到沮喪,繼而發展出矛盾型的依戀風格。在這個人成年後,他或她有機會同時渴望與他人親近和尋求安慰,及經歷沮喪,而抗拒接受他人的關愛和照顧。在另一個例子中,假如一個人在童年成長的階段無法獲得父母的愛和支持,以及不時被父母拒絕,他或她可能更有機會發展出迴避型依戀風格。具有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可能在成年後傾向於避免依附於任何人,不會輕易從他人身上尋求愛和安慰。

那些具有不安全依戀模式的人如何在成年後與伴侶發展安全依戀?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加以覺察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風格。一個人需要學習培養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上的自我覺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一個人將更容易覺察自己不同的情緒,並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譬如,一個具有矛盾型依戀風格的女子可能會因為男朋友沒有即時回覆自己的短訊而不停地向對方發送短訊。當對方找到空閒的時間回覆她時,她卻變得非常疏離,甚至發脾氣不理會他。通過提升自己的覺察力,一個人可能更有能力克制自己作出衝動的反應,並在日後以較平靜溫和的方式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擔憂或負面想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可以共同制定一些策略,好讓男方在女方需要的時候讓對方感到安心。漸漸地,這位女朋友將更有機會學會如何以具適應性的方式來與伴侶相處,發展安全的依附關係。

其次,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可能需要透過多加留意自己內在的問題。一個人需要反思自己的這些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或極度需要他人認可等。在能夠形成更安全的依戀模式前,他或她實際上需要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內在。當然,心理治療有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實際上有利人們學習如何更安全地與伴侶相處。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也值得擁有富有成果和充滿愛的親密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學習更安全地依戀自己的伴侶的過程也許是永無止境的。讓我們學習以更開放的態度接納伴侶的特質和培養更多的同理心,與另一半一同在這段旅程中承諾以更合適的相處模式來共同合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擔憂太多其實可能是一種逃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往往在進行演講前會有很多擔憂,譬如他會擔心自己在演講期間腦海突然一片空白,或在演講期間犯下不必要的錯誤。除此之外,他還擔心觀眾會對他的表現作出負面的回應。儘管他已經為演講的題目作好充分的準備,但是他仍然非常擔心自己在演講結束時的問答環節無法回答觀眾所提出的問題。在演講前的數個小時,他一直反覆地思考自己的擔憂,亦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感到苦惱。通常,當他正式進行演講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在每次發表演講前的焦慮情緒變得越來越高。每一次需要為工作發表演講之前,他都被自己的焦慮和憂慮壓得喘不過氣。

你準備好反思新年的生活意義嗎?

新的一年即將來到,每個人的慶祝方式也不一樣。對某些人來說,經過一年辛勤的工作,最渴望就是趁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並享受與摯親相聚的時光。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是讓自己反思過去一年在各方面的表現及制年新年計劃的好時機。鑑於近幾年的生活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挑戰,部分人可能會面對失業、離婚或與健康相關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覺得生活無法預測和缺乏掌控感而感到困惑和無助,他們可能會覺得生活不太有意義,因為自己的應對模式或計劃總是失敗。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