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

在我們嘗試理解自己對他人的自動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個關係概念。當我們試圖對他人作出判斷時,會傾向考慮到這個人與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我們會把這個特定的人與整個群體(該群體可以由兩個或更多的人數組成)之間建立界限,從而進行區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與全家人區分開來,在彼此之間建立了界限。在另一個例子中,那位母親把自己同性戀兒子與其他異性戀者區分開來,認為自己的兒子不正常。事實上,矛盾的是,當我們創造差異時,所建立的界限實際上會把雙方連繫起來。例如,那名女士會以「姻親關係」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開來,因為表弟的太太不是屬於「直系親屬」。然而,這樣的界線事實上亦指出自己與表弟的太太也是姻親關係。而以「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性取向區分他人,這個分隔的界線也將這兩類人聯繫在一起。因此,當試圖將兩個類別區分,也是一種連繫。

當我們理解以上的關係概念時,我們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批判的對象也是屬於群體的一部分和與我們有所聯繫。如果那位女士意識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許能夠從複雜的環境下理解對方的所為或不所為。而如果那位母親能夠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實際上是有聯繫的,有機會意識到兒子並沒有異常,只是性取向與她不相同。事實上,如果我們希望更加透徹地了解別人,或以更客觀的態度來感知他人的所為或不所為,便需要考慮所有完整的迴路和相關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過審視環境和相關的因素,嘗試了解表弟婦為何在農曆新年期間缺席家庭聚會。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這位女士或許會發現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戀狂,經常操縱表弟和表弟婦。結果,表弟的太太無法忍受面對他而選擇不出席家庭聚會。在另一個例子中,如果那位母親能夠深入了解當前的情況,或許會意識到兒子的性取向有機會與部分基因結構有關。這樣,她對於兒子選擇男生作為伴侶的行為便會更加理解,不會認為兒子是不正常。

透過看到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我們會發現自己實際上也是在與他們建立聯繫。當明白到這一點後,我們便會更有動力深入地考慮相關的因素來審視其他人的行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