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現今醫學昌明,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隨着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中年被重新定義,介乎於40 至 65 歲的人會被界定成中年人。處於這個人生階段的人,他們的子女可能已經長大成人,自己亦有機會成為祖父母。這些人或者開始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並思考自己餘生該做些什麼事情。對於一眾中年的上班族,他們亦開始想著如何通過教學和傳承為他人帶來改變。這個年齡層的人的人際關係也許會被重新考慮,因為他們可能會開始感到無聊,或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關係逐漸變得陳舊。中年人士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及其相關的問題?

鑑於中年階段需要擔任的角色和肩負的責任越來越多,中年人的生活面臨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和緊張可能與失業、職業生涯停滯不前、健康問題、父母去世或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有關。當中年危機開始時,一個人可能會極力否認自己正在面對它,傾向於逃避現實並渴望努力恢復到過往的平衡。當一個人試圖逃避或對抗中年危機但遇到失敗時,他或她可能會因此而感到沮喪和被困。在抑鬱的階段中,人們有機會出現社交退縮的反應或脫離生活的情況。當面對突發事情或意想不到的變化時,他們也有機會因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只有開始接受自己正在面臨中年危機的事實和反思自己當下的狀況,一個人才更有機會制定實際的應對策略以尋求變化,克服中年危機有可能發生的問題。

為了應對中年危機,中年人士可以在解決手頭上的危機後,學習將注意力重新放回自己的身上。例如,一位中年男士可能在經歷重病康復後開展自我發現和自我探索的旅程。一個人可以透過練習靜觀或接受分析性心理治療,把專注力轉向自己的內在和與內在的自我重新建立聯繫。這種做法有助一個人更加了解真實的自我,並反思如何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餘生。除了與真實的自我重新建立聯繫外,一個人還可以與所愛的人和其他人重新建立聯繫,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這樣,他或她能夠在面臨中年危機的挑戰時獲得一定的支持和陪伴。對於那些發現自己在前半生沒有努力維持健康和平衡生活的中年人,他們可以考慮作出改變,開始養成均衡飲食和恆常運動的健康生活習慣。如果一個人尋求專業教練的協助,為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設定一些可以實行的目標,這亦會帶來莫大的益處。

事實上,由於不同背景之間的角色和價值觀變得多樣化,中年人的生活結構亦變得更為複雜。譬如,一位中年女士可能在擔當母親和祖母的角色的同時,也有女兒和孫女的身份。她亦有機會選擇重返校園,進入大學攻讀碩士課程,並重新考慮在中年創出一番新的事業。另一位中年人士可能選擇在50歲提前退休,從事藝術創來發展他的第二職業。與此同時,他亦可以擔任大學的兼職教授,向年青一代傳授專業的管理知識。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僅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初學者,又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對於那些還有精力和資源的人而言,他們人生的可能性看起來「與年齡無關」。因此,中年人士在規劃他們的後半生時,可以嘗試勇敢地跳出自己的框框思考。

實際上,中年是從實現和爭取成功到重新關注自己的內在自我的過渡時期。現在是時候整合我們不同的身份元素,並開始自由地探索自己的需求。當我們能夠加強對內在自我的自省和反思時,才能以健康的觀點和富有意義的參與來面對自己的死亡。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你準備好反思新年的生活意義嗎?

新的一年即將來到,每個人的慶祝方式也不一樣。對某些人來說,經過一年辛勤的工作,最渴望就是趁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並享受與摯親相聚的時光。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是讓自己反思過去一年在各方面的表現及制年新年計劃的好時機。鑑於近幾年的生活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挑戰,部分人可能會面對失業、離婚或與健康相關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覺得生活無法預測和缺乏掌控感而感到困惑和無助,他們可能會覺得生活不太有意義,因為自己的應對模式或計劃總是失敗。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在生活中經歷痛苦是在所難免,但苦楚或許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後,我和朋友們討論如果我們是奧本海默,會否決定領導「曼哈頓計劃」,因為我們有機會因此而參與政治動態,並為在歷史上取得巨大成功和促成破壞性的行動而陷入強烈的矛盾中。鑑於在戰爭最終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模糊不清,奧本海默和科學家團隊需要擁抱在整個過程中的複雜情緒。根據哈佛大學科學史研究教授Franklin Lewis Ford所指,奧本海默對於該項計劃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是矛盾的。如果沒有能力擁抱擔任領導者的複雜情緒和「痛苦」,他就不可能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