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忍受獨處?

部分我的求助人無法忍受獨處,他們時刻都需要別人的陪伴。如果他們是自己一個人住,他們需要在晚上下班後一直與家人或朋友保持聯繫。在週末的時候,他們不能參與任何單獨活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他們。事實上,這些求助人大多在童年發展時期與父母的關係出現不少問題。他們不是受到父母情感或身體上的虐待,就是被剝奪情感上的支持和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為什麼童年時期的虐待或情感上的剝奪會令我那些求助人難以培養獨處的能力?

根據專門研究客體關係理論和發展心理學而聞名的精神分析學家Donald Winnicott的說法,那些對依戀對象有信心和具有安全感的兒童能夠發展獨處的能力,也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展現情感成熟的標誌。如果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能夠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即是當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他或她便會出現,那麼孩子將更有能力在沒有焦慮的情況下探索環境和獨自進行體驗。當孩子逐漸長大,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人不必一定需要陪伴在旁。如果他們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能成為孩子內在世界的其中一部分,讓孩子可以依賴這些內化的依附對象。這樣,在這種安全型依戀模式下長大的成年人,由此他們在情感上已經發展成熟,便能夠獨處並且從事單獨進行的活動。

隨著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發展安全的依戀模式,孩子亦能逐漸發展與自己內心感受建立聯繫能力。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在成年後能夠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或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麼。他們不會過分只為了達到他人的期望而去順從,亦不太渴望取悅別人。事實上,獨處的能力與個體探索自我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衝動的能力相關。作為一個成年人,這是能夠獨自進行單獨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對於那些有輕微獨處困難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培養與內在自我建立聯繫。靜觀練習(如靜坐和身體掃瞄)和藝術創作(如繪畫或陶瓷創作),都有機會讓人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和有助進行自我探索。事實上,夢境也是一個讓人探索或自我發現的門戶。透過探索內心的自我,我們便能更容易接觸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從而作進一步的整合和反思。這樣,我們便更能享受獨處的時光和發揮所有的潛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