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與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我們日復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卻鮮有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作出反思。我們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鍛鍊來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把所有精力投放於自己的工作或家庭,忽略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無論我們在過去如何生活,都很少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即將終結的可能性。隨著疫情於2020年在全球爆發,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開始反思生命的有限及存在意義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

在疫情大流行的期間,我們就會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及是否會因受感染而死亡的確存在不確定性的。在接種疫苗後,因受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會降低。近日,部分的人表示寧願早點受到感染,在沒有足夠的空缺下便有機會不用被送往隔離。比起面對未來會否因受感染而被送往隔離的不確定性,有些人更渴望透過受感染獲得不會被送往隔離的確定性。然而,對於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特定年齡層的人來說,因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這樣,很多人仍然感到非常焦慮。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的說法,每個人在生活中對確定性也有不同的需求。譬如,有些人可能希望對受感染的風險、死亡率和治療方案獲得高度確認;有些人則在這些方面能夠容忍更多的不確定性。事實上,根據Vos所提出的觀點,當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與他或她實際的確定性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時,其心理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愈是未能滿足,他可能遭受愈多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愈有能力容忍不確定性,他或她的心理健康就會比較良好。

為什麼人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存在差異?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一個人以往面對不確定性的經歷有關。如果這個人在以前的生活中曾經面臨過巨大的不確定性,那麼他或她可能會因目前疫情所面臨的不確定而承受較少的壓力。另一個原因令人對不確定性有更高的容忍度,可能是這個人正在活出自己生活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具備意義,而他或她正在從事有意義的活動,這個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可能會更高。

在疫情下,我們可能需要面對與健康相關的威脅、財務穩定性,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不確定性,因此學習如何接受不確定性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以全然接受和不帶批判的心態來擁抱這些與不確定性相關的任何情緒。當我們學習如何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受生活中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間,也可能在這個困難時期探索更多的選擇來尋求生活的意義。我們可能開始從事更具意義的活動,例如是進行藝術創作、建立更多的社交聯繫或探索自己更深入的內心世界。儘管我們在這段充滿困難的時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正在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會逐漸增強,就讓我們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