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

另一邊廂,一個社交媒體用戶可能甚少發怖與有關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這個人也許不是沒有時間發佈貼文,亦不是否認社交媒體的功能。這類型的用戶可能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其他人不會認同自己的正向特質。事實上,這類型的用戶並不罕見,他們可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義工、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後,他們依然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另外,他們有機會遭受不同的困擾,例如社交焦慮、演出焦慮或持續地懷疑自我。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抓住永續存在自我的例子,但這次是比他人遜色的自我。

抓住永續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來支持「自我」。例如,一個長期自卑的人有機會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懷疑,這樣可能會增加他或她的焦慮,影響他或她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結果,這個人或會因無法妥善管理工作項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評,支持了他或她對自我感到自卑的錯覺。事實上,在我們的存在中,難免會面對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過氣的困難。這些損失或困難可能會為我們在渴望確定性或永久性中帶來不少挑戰。正正因為這種無常,我們傾向抓緊自己或其他事業的恆常性,希望擺脫無常的現實。例如,當一個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況下對另一個人不友善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人們一向認為他或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可能沒有看到人類實際上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如果我們渴望擺脫自我比他人優秀或遜色的幻象,我們需要明白「自我」是無常的,並且依賴於身處的環境條件。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會有不同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積極和消極的方面,亦有優點和缺點。因此,沒有人會比他人優秀或遜色。透過接受這一點,我們可以學會走出抓住永續存在的自我的牢籠,嘗試放棄以固定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假如我們能夠放下「自我」和活在當下,不過分在意「自我」,或許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現實和自己。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便能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復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劫後重生」如何告訴我們在面對第三波疫情時需要保持韌性?

當我想到香港人在面對第三波疫情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電影「劫後重生」(Cast Away)。這套電影於二零零零年上映的,講述一個人在飛機失事後拼命地在一個無人島上生存了四年。在電影中,Chuck Noland (Tom Hanks飾)的未婚妻期待他會在除夕回來,但可惜最後這個想法落空了。在第三波的疫情爆發前,我們對疫情好轉或穩定下來的期望被破壞了。這種不能預測並轉壞了的情況可能會打擊了我們,令我們感到十分無助。

擁抱尋找生活的意義和追求真實性的陰暗面

我的其中一名求助人任職於一間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收入不俗而且擁有很高社會地位,但是他卻因認為自己被當前的工作困住了而感到沮喪和焦慮。除此之外,他還發現自己在升職的這一年後對工作完全提不起勁。由於現時任職更高的職位,便需要面對愈來愈多的辦公室政治。他亦需要帶領團隊負責一些他不感興趣的重要項目,令他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他認為自己被困住了的原因是他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家人都是依靠他的收入來生活,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留下來。事實上,當他面對這個情況的時候,他不停地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奧運會提醒我們與世上眾生的連繫

相信不少人近日都十分享受觀看奧運會各項的比賽項目,而東京奧運會亦在8月8 日順利閉幕。在閉幕禮上,各國的選手都在台上一起慶祝,提醒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相互依存的個體。在奧運會的十六天裡,我們都樂於支持代表自己國家或地區的選手。當我們觀看比賽和閱讀比賽舞台背後的感人故事時,透過欣賞人性、愛和希望,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彼此之間增強了連繫。除了慶祝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獎牌得主獲得成功外,我們也對那些沒有在賽事中取得勝利的參加者表示同情和支持。這些選手即使沒有贏取比賽,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來參加今次的奧運會。我們如何能夠繼續培養這種與世界上眾生和現實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