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你能讀懂以下這句句子嗎?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閱讀這句句子,因為大腦能夠協助我們的感知進行強大的模式識別。在很多情況下,大腦令我們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圖案或模式,並創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當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並向她揮手,但她沒有向我作出回應,假如我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我可能便會開始反覆思考,認為自己上個月傳送的訊息惹她生氣,對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絕交。由於我的大腦擅長識別不同的模式,因此我會自動化地嘗試尋找自己與這位朋友在相處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實上,這種模式可能從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著思考當天早上的會議而沒有看到我與她打招呼。結果,這種強大的模式識別有機會讓我們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例如焦慮和沮喪。

從許多東方思想學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種幻象,或是根據我們自己的推論而得出的。人們傾向根據自己的感知和大腦中的模式識別功能來創建自己的圖像。譬如,當我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對他人友善,便會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視為友善的人。但是,當我們對某個人不友善時,可能會認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結果,我們會因為自己不友善的態度和行為而感到羞恥,甚至嚴厲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實上,這個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們反感,如果我們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許是不合理的。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傾向依據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來定義自己,好像是我們比別人更聰明和更成功或別人比我們更聰明和更成功。這樣的話,我們很大可能陷入一個陷阱,就是不斷地與他人進行比較,並持續對自己感到不滿。我們被困在自己創造的「自我」中,卻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擺脫這種「自我」的幻象呢? 我們需要學習減少運用自己的思想或對自己的看法來看待自己,嘗試把模式識別的傾向視為大腦中的事件,而非事實。透過這種方式,我們所看到的「自我」便不會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為例,我們需要明白自己可能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變得友善或不友善。當沒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們將會更靈活地看待自己,從而在生活中創造更多可能性。 實際上,我們絕對有一個「自我」,而且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我們可能沒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對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確定的因素下,我們可以運用對自我形象的靈活性來增強心理韌性,為自己創造更多新的機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從更廣泛的意義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面對這個城市不同方面的變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對的事情時,都會問我有關身份及其發展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身份呢?如何能夠概念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身份發展?當我們把「香港」稱為自己的家鄉時,可能會透過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獨特的敘事來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對這個城市中一些可以預見的變化時,可能擔心會因此而影響正在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香港人的身份發展。事實上,對於香港人這種特殊身份的改變仍然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研究身份發展的概念,便有機會意識到任何身份發展都存在許多個人上的差異。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